原标题:媒体齐行动:让我们一起“3·15”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产业黑幕频现,当良心道德无法束缚黑心商家,保障消费者权益更需要揭露问题、严格执法和有力监管。“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揭露问题的密集时间,也是媒体人集体面对的一次考试。那么,今年的“3·15”,媒体表现如何呢?
新《消法》上岗
汇总新意和亮点
消费者翘首以待的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3·15”这一天正式实施,这一消息迅速成为今年“3·15”报道的重点。
《经济日报》在头版配发评论员文章《用法律增强消费信心》,并用两个专版谈谈新《消法》内容的“接地气”,谈谈新《消法》“新”在哪儿……“赋予消费者反悔权、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消协可提起公益诉讼、定位网购平台责任、加大消费欺诈赔偿……”这是《光明日报》记者迅速采访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刘俊海等专家后,汇总出的新《消法》的众多新意和亮点,以期通过专家深入的点评,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益。
新《消法》“7天无理由退货”开始实施,那遇上节假日了怎么计算时间?《新京报》在“3·15”专版中贴心提示消费者,7日的最后一天,如果赶上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必须向后顺延1天,也就是节假日和双休日结束的第一天可为第七天。
针对新《消法》,媒体有深入解读,有贴心提示,也有担忧。《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新消法试水,消费维权的路应越走越宽》,针对“7天无理由退货”,担心具体如何行使,从一开始就面临不少变数。《春城晚报》的《春城时评》栏目问出“拿什么确保网购‘后悔权’”,直言如果维权成本过高,消费者可能就只剩下后悔,而没有“后悔权”了。
案例讲故事
媒体都是神枪手
在关注消费者权益的媒体中,不得不提的一家媒体是《城市信报》。“他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稿件消灭一家坏饭店,他们都是卧底军,哪怕那内幕深又深……”这是网友对《城市信报》的描述。最近一两年因“信报暗访组”系列新闻报道而被读者所记住的《城市信报》,把一年中的很多天都过成了“3·15”。最近几天,该报又连用几个头版呈现记者暗访开心果加工厂、卧底P2P网络借贷等事件,依然没有停下暗访的脚步。
不仅《城市信报》是“神枪手”,很多媒体揭露黑心商家的案例也是一击即中。比如,“陈年普洱”可能是“鞋油”染的、“毒明胶”变成食品和药品……这些案例揪着消费者的心,却也让消费者更知道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自己的权益,不少媒体还推出多个专版刊登消费者投诉比较集中的典型案例,讲述消费者自己的故事,如《深圳晚报》4个名为《红与黑》的专版、《郑州晚报》3个版面的《你投诉 我们帮你维权》专版等,让更多读者有所警醒,并给出消费警示。
报道夭折多
仍要尽量避暗访
为调查山寨食品如何混进北京,《北京青年报》记者伪装成从北京来进货的商人混进山寨食品厂;为揭秘“九头鹰”纳米PM2.5口罩防霾实测结果不及其宣称的一半,《新京报》记者以加盟代理的身份,找到该口罩的总代理,并进入生产车间……记者的付出,读者看得到。网友“@淹留客1958”说,“3·15”冲在第一线的依旧是身负使命的记者,“不停脚步地暗访追查拍摄到了真实的影像资料,替人们诉说……”
在这些记者的报道里,对不法商家使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警惕”。《法制晚报》记者对中央电视台参与暗访的记者进行采访,在获取了曝光背后的故事之外,还了解到今年的采访困难空前,记者身份差点暴露,很多选题都中途夭折,很多有问题的厂家已经有了戒心。宾三是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卧底记者,某次,他进一个冷库暗访,为了拍摄清晰画面,打开了手机闪光,但被曝光企业当事人发现,“如果当时,他们把大门一关,我不出半小时就会冻死在那里……”记者的这些经历让人们唏嘘不已,但不少专家也一直在呼吁,有的调查报道采用非常规手段采访确实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不过实际操作时,仍要千方百计避免滥用暗访,调查方案要尽量设计得精密,手段不能过于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