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转”屏障的现实路径
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形成哈尔滨事实上的非转基因保护区
甘肃省张掖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去年10月底,该市出台《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强调“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
这是全国首个明确禁种转基因作物的“地方”。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存在广泛争议的情况下,文件一出全国侧目。
约两个月后,甘肃省在全国首个下发《关于试行转基因食品专柜销售的通知》,要求从今年3月起,省内转基因食品销售设专门柜台或货架,并设置显著提示牌,“转”与“非转”食品,不得混放销售。
“哈尔滨和张掖市有相似的绿色农业产业基础,在保护天然农产品不受转基因污染方面,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势”,尹海滨认为,在目前黑龙江及哈市要保护与发挥自身天然有机绿色食品的阵地,应该采取措施与转基因划清严格界限。
他提出,转基因食品和天然非转基因食品分开销售,并建立技术监督部门和卫生检验部门双保险(放心保)检测系统,通过不定期抽查确保非转基因专柜实至名归。
而且,应严防省内科研造成转基因污染。事实上,目前省内不少大学和科研院所正在进行转基因试验,若没有严格的规范极可能造成基因逃逸。尹海滨建议,省内相关部门应专门出台措施规定,将科研实验限制在实验室,禁止其在大田进行实验,尤其是水稻和大豆。
同时,哈市可以自身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形成哈尔滨事实上的非转基因生态保护区。立法内容应包括种子非转基因化、食品非转基因化、饲料非转基因化三方面严格属地化管理,建立从种子到餐桌的全程非转基因化管理系统,杜绝任何转基因漏洞。
“既然要打绿色非转基因的牌子,政府在监管上就要下力度多一些。”张瑞英认为,关键的源头种子环节,加强市场监管,严禁转基因种子落地。对眼下难以防控的农民私种等情况,地方政府可出台一些针对性的防范和查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