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漳州蘑菇罐头出口量下滑 食用菌产业暗流涌动
时间:2014-03-24 11:16  浏览次数:

漳州蘑菇

  东南网漳州3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卢丽娟)众所周知,漳州是“中国菇都”,全市蘑菇原料种植面积1700万平方米,种植农户31万户,产值10亿元。蘑菇产量每年达到30多万吨,出口占一半左右,总量占全国70%,一直以来在发展进程中波澜起伏,有起有落。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蘑菇罐头出口下滑,种植面积日渐萎缩,加上原料成本年年提升,几个因素叠加,导致这一龙头产业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不得不引人深思。

蘑菇生产车间

  蘑菇罐头出口逐年减少

  蘑菇(也称双孢菇)营养丰富,不仅是一种高档的菌类蔬菜,而且具有多种抗病治病的药用保健作用,深受世人喜爱,其消费量逐年增加,但在漳州,近年却出现了一些困局。

  记者从漳州检验检疫局获悉,2013年漳州出口罐头共接受报检16427批、36.8万吨、货值5.1亿美元,主要出口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德国、荷兰、美国等。这其中,蘑菇罐头出口16.6万吨,货值2.46亿美元,依然占据头把交椅。但是,蘑菇罐头出口却呈现下滑趋势,数量、货值同比分别下降7.8%和11.5%。

  这种下降的现象已经持续好几年。记者从漳州市罐头食品商会了解到,2011年,全市罐头产量是38万吨,其中蘑菇出口19.15万吨,2012年全市罐头产量是36.7万吨,其中蘑菇出口18万吨,2013年全市罐头产量是36.8万吨,其中蘑菇出口16.6万吨,蘑菇总量呈现逐年递减。“之所以总体数据没多大变化,主要还是靠每年两三万吨的水产罐头支撑。由于吃不饱,一些罐头企业转而加工起水产品来。”漳州市罐头食品商会会长林解本解释说,“如果每年蘑菇罐头出口降到10万吨以下,整个行业就垮了”。

  林解本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蘑菇罐头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加上近年蘑菇原料减产,价格上涨,罐头加工深受影响,产量减少相当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由于漳州地价和电价较高,和外省没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为了扩大产能和有效利用优势资源,紫山、立兴、绿宝、同发、裕兴等多家漳州罐头企业这几年先后在江苏、山东、山西、四川、重庆、广西等地投资创建罐头厂或工厂化种植基地,标新、嘉亿、和成、祥达等制罐企业也走出漳州到省外兴建空罐厂。本土罐头企业外流现象不容忽视。

蘑菇生产

  五大瓶颈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

  不少漳州的罐头企业在应对前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已经伤痕累累。尽管漳州食用菌产业拥有比较优势,但是,一些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客观存在。

  效益瓶颈。主要是栽培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以前漳州是著名的水稻产区,稻草和牛粪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价格低廉。现在水稻面积越来越小,耕牛也少了,栽培蘑菇的主料稻草和牛粪变成要从外地采购,干稻草和干牛粪价格高达0.7元—0.8元/千克,生产原料成本提高。近年农村劳动力价格增长很快,农民种菜每个工日工资80元以上,平和县蜜柚季节工每个工日达100—150元,种菇户日渐减少。

  技术瓶颈。我国当前双孢蘑菇生产仍然以家庭作坊常温栽培为主,传统的生产工艺,栽培技术参差不齐,菌种变异、退化等,限制了蘑菇单产的提高。一年一季冬春常温栽培方式,产量受气候影响大,气温升高时集中出菇,气温下降时无菇可采。加上菌种市场比较混乱,品种良莠不齐,产量、品质均很难与欧洲国家一年6—8茬的出菇房设施化、自动化的恒温栽培方式相抗衡。

  环境瓶颈。家庭作坊式栽培,制种、堆肥、废料随地堆放,污水随意流,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影响了空气质量,严重的污染到百姓的生活用水。一家一户的蘑菇栽培,蘑菇房普遍采用简易搭盖,紧挨着民居,外观与新农村建设严重不协调,影响城乡环境,沦落成为“点线面”整治的重点,城郊村或国道、高速、高铁沿线的蘑菇房成为拆迁改造的对象。

  食品安全瓶颈。家庭作坊式分散生产,菌种的来源、病虫害的控制及种植过程缺乏规范管理,存在农残、药残超标等食品安全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抬高,传统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以建立可追溯体系,开拓国际市场受到严重制约。比如,近年漳州出口美国的蘑菇罐头,出现原料种植过程使用多菌灵,输美蘑菇罐头被其拒绝入境,给加工出口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了整个双孢蘑菇产业的持续发展。

  土地瓶颈。传统的双孢蘑菇种植模式,一年一茬菇,每平方收双孢蘑菇15—20公斤;但与工厂化种植一年6—8茬菇,年收180—240公斤菇比,土地及出菇房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产生的效益无法与工厂化栽培相比。加上漳州传统蘑菇产区普遍位于交通方便的平原、城郊,属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与城市扩张、工业用地产生矛盾,许多菇房被拆,生产用地受到挤压,当地双孢菇种植面积逐步在缩小,总量也随之减少。

  危机中透出几丝希望

  与其它地区比较,漳州食用菌这一传统产业尽管危机四伏,但按照漳州检验检疫局官员的分析,还是有自己的优势,要积极应对,在逆境中崛起。

  漳州拥有庞大的、有经验的双孢菇常温种植技术队伍,以及一批从事多年双孢菇种植经验的菇农,具备一定的种植技术;出菇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是熟练的采菇能手;拥有完整的双孢菇产品鲜销、加工生产链,鲜菇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外,加工类型有脱水、速冻、罐头加工等,加工能力较强,吞吐量极大。

  漳州市罐头食品商会秘书长汤笃源说,尽管当前面临一些困难,但漳州也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漳州仍然是蘑菇罐头的最大加工出口地,这和多年来原料种植基础牢固、种植技术先进分不开。尽管山东、四川等地也在发展蘑菇原料种植,但从这些年的实际运作看,漳州的气候条件还是具有优势。漳州的冬天气候比较稳定,仍然是蘑菇的最佳种植地带,不像北方地区过早受到寒流影响。

  漳州罐头产业已经培育了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分布在原料种植、原料采购、原料储运、空罐加工、设备制造、实罐工艺、品质控制及市场销售贸易等全产业链上,紧密而有序地分工配合。这种产业优势是目前别处所罕有的;马蹄原料虽然漳州没有优势,但漳州的企业拥有领先的储运技术,可以做到常年加工。




上一篇:盐业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   下一篇:天津于家堡打造垂直农业项目 面向社会征集合作伙伴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