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两会期间,相关媒体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更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俞学文代表的"中国茶企缺乏国际视野"的观点又一次引发了业界关于中国茶叶出口问题的热议。
3月份,中国海关新发布了中国茶叶出口的统计数字:201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出口值双双创了历史新高,出口量达到32.6万吨,出口值达12,5亿美金。
但是,这一连年创新高的中国茶叶出口数字,怎么也让人高兴兴奋不起来。它无论是放在占世界茶贸易总量的比重还是放到中国茶产业的总盘子里,都有些让人失望。全国茶叶总产量170多万吨,出口只有32.6万吨,连20%都不到,出口值12,5亿美金折算成人民币100亿元都不到,2013年全国茶叶全产业链的流通总值已经接近2500亿元,如果按有关部门预计,未来20年中国茶产业将会迎来万亿时代,这个区区100亿的中国茶叶出口的确是掉了队伍.有人说,茶叶出口行业已呈不景气的边缘化状态,不无一些道理的。
从我国加入WTO13年来,中国茶叶出口行业每年每时都在为应对欧盟等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费尽心思。农残问题老生常谈,是出口企业永远跨不过去的一个坎。诚然,欧盟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农残检测十分苛刻,2013年止,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测项目已多达471项,日本对中国茶叶的农残检测也多达200多项。壁垒是客观存在的,但多少年来业内业外的人们都把矛头指向了指标的苛刻性而没有反思指标的先进性对促进行业进步的重要意义,没有从茶是食品必须食品卫生安全要求的角度来进行 深刻反思与检讨。应对壁垒,就是控制农残,控制了农残就等于拿到了产品质量的合格证和出口的通行证,在此种的思维悖论下,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中国出口欧盟的茶叶市场一直在4万吨上下浮动,出口日本的中国蒸青茶几乎全军覆没,出口日本的乌龙茶市场也呈下降趋势。
都是我们把最好的茶叶留给了我们自己喝,把最好的茶叶用作了内销,最差最最垃圾的茶叶才出口到了国外,这其实是一种调侃。在全民支持外贸的时候,难道没有人记得了老百姓想喝茶叶末子也必须得找关系批条子的。市场的开放,背着推销库存而走向市场经济的内销人为摆脱长期客户说了算的买方市场的制约,不自觉地走上了创新产品,研发名优茶的创新之路,这也逼出来的生存之路。
以龙井茶为代表的名优绿茶,乌龙茶尤其是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的相继热销,以金骏眉为代表的全国红茶热的兴起,湖南黑茶的群体崛起,福鼎白茶的旺销,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中国黄茶的王者归来……无不是内销人的智慧及辛勤劳动通过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积极推广的努力结果。
抛开壁垒不说,出口的掉队,是行业的集体不作为所致。鸦片战争之前,咱们的茶几乎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鸦片战争后,因英国人大力推广红茶的原因,红茶由小到大,逐步占据了世界茶叶市场的绝对份额。我们从绝对的垄断逐步退到了现在的不到20%的比重,要知道我们的茶园面积却占据了世界茶园面积的60%。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自豪地说,在世界绿茶总量里,中国绿茶占据70-80%的绝对份额。
这是另一种垄断地位,7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成为资源性产品的中国绿茶,尽管我们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但我们并没有充分掌握市场定价等话语权。出口绿茶的平均卖价,一直在低位盘整,在2-3美金来回,2013年虽然迎来了绝地反弹,突破了3美金,但与景气的内销市场相比,这份要求很高,效益不佳的出口活已经被许多茶农乃至农场主们主动放弃了。
400年来大宗出口绿茶的产品形式。珠茶,眉茶,没有一点改变。当传统成为优势的时候,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护传统,但传统不再成为优势,成为落后的代名字时,如果我们再不思改革创新,那只会束缚了自己。
俞学文等内销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提出“国际视野”的命题,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天福名茶,早些年就把茶叶店开到了海外,八马茶叶也启动了在国外开连锁店的计划,新洲国际在美国建立了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如果有一天中国茶叶店在世界各地遍布,当更多的外销人不再热衷于卖原料低价竞销,把思路从急功近利的业务买卖上升为品牌战略的渠道通路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终端消费培育等,以内销的思路来做外销。当高鼻子,蓝眼睛也坐在中国茶桌子前品饮中国茶,感受中国茶文化时,你说中国茶出口会没有希望吗?
所以这个国际视野,压根儿不是个人眼光的问题,也不是个人理想与能力的问题,而是行业性整体思维的问题。(作者: 风铃 来源:茶讯)
相关链接:
人大代表、更香茶业董事长俞学文:中国茶企缺乏国际视野
“中国茶业还没有真正的品牌走向世界。茶叶完全是散装出口,给国外做原料加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在做客新华网全国两会访谈演播室时如是说。
俞学文称,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品牌,而不能只是“大而不强。”这位连续两届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企业家,今年提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整治、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议案和建议。他说:“我是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更关注农业、农民、农村。
茶企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眼光
“中国茶企还没有真正的品牌走出去,茶企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在谈到茶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时,俞学文表示。在国内市场,多种洋品牌的即饮茶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但具有传统文化、种植优势的中国茶叶仍只是国外产品的原材料,俞学文说。
他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行业没有形成共识,大环境所致;二是企业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益。
“我们的企业家对全球市场竞争的理念、眼光、战略没有和世界协同,民族品牌打造、推广非常不够。”俞学文建议,国内企业,包括农业企业在内,应该有长远眼光和视角,要终止短期盈利行为。最根本问题是将中国人的饮茶之道、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注重产品的包装和营销。
“企业家要分析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有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识,有带领企业走出去的勇气和决心。同时,政府也要从体制、机制、政策上对企业进行帮助扶持。”俞学文强调。
农业转型的方向是安全健康
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俞学文表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要实现转型。转型的主要方向就是强调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俞学文介绍,长期以来,更香茶叶都从事有机茶的种植和生产。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条绿色产业链。“整个产业链遵照国际标准,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检控体系,土壤、水源、空气都要进行检测,每批货都有身份证式的管理,这样确保我们的产品从基地到消费者手上,符合国际国内有机茶标准。通过十几年的摸索,目前产品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相比其他食品,茶叶要做到安全和有机的标准相对容易一些。中国茶叶是产大于销,茶叶无论从原料还是生产基地,都不紧俏,有产大于供这样一个趋势,我们只要让基地效益好一点就可以做到,没有问题。”俞学文说。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
新一轮的改革大潮风起云涌,相关政策都在落实中。俞学文认为,经济发展不能再依赖土地开发、矿产资源等,这些对环境都是一种透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产品竞争力,提升生产效率和人的素质。
现在很多科技成果没有很好地运用到农业当中,尤其茶叶整体生产水平比较初级,设备落后、陈旧。俞学文建议,可以把一些生物制药的技术和理念应用到茶叶生产上来。另外,要多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农业领域,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的进程,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业领域的科技人才非常欠缺,因为农业工作辛苦,收入也相对差一些,所以现在大学生、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领域的研究。”俞学文说。
俞学文称,自己的企业每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至少一千万,主要是对产品的品质和茶叶品种的改良,以确保茶叶有机,提升其品质和效益。“我们有十几项实用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这些技术大大节省了劳动成本,对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方面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俞学文最后表示,科技投入能够增强企业效益,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对提高企业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来源:中国茶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