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开办十年,已经连续举办321场。周六走进大讲堂,已经成为很多杭州人坚持十年的习惯,一位多年的忠实听众说:“就像又上了一次大学!”
如果你喜欢艺术,你可以在大讲堂找到艺术大家;如果你想了解国家大事,这里有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专家为你解读;如果你关注健康,这里既有医学大家也有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
是的,对很多人来说,大讲堂就是一个大课堂,一所汇集名师的大学。
为全杭州的普通百姓
开辟了一个大学课堂
杭州人应国良,每次的笔记都记得满满当当,笔记本边上留白的地方都写满了字。他告诉我,大讲堂的笔记他已经记了7本。
还有一位听众,把讲座当课来听,不但认真作笔记,还把主讲人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用他的话来说:“回到家还要细细品味,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会与志同道合的听众坐下来探讨一番。”
84岁的退休教师刘信芳,也是高级粉丝,他也是从2005年就开始追讲座了。
“真的要谢谢你们啊,组织这么好的讲座,现在讲座还可以更多点。”刘老师拉着记者说,以前他几乎每个礼拜都来听讲座,现在一个月只有两场有点不过瘾。
大讲堂就是一所大学。2005年大讲堂第二讲的现场,记者遇到23岁的江西姑娘李梅芳,“我16岁就出来打工,没读几年书;我想学点东西,经常来图书馆听讲座,对我这种打工的人来说,机会太难得了”她说。这样的听众,让记者感动。
工商所退休职工楼明初,每次去听大讲堂,都是清晨七点骑车从南星桥出发,赶往浙江省图书馆,开讲那一年的46场讲座,他一场都没落下。
“在人文大讲堂上,我学到了很多上班的时候学不到的知识,还在人文大讲堂上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和我一样,人文大讲堂几乎每讲必来,我们经常相互切磋获得的启示。”
浙江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王金玲,这样总结大讲堂的影响:
“大讲堂满足了大众对于精英文化的需求。从文化角度看,精英文化的需求者并不在少数,大讲堂的开办,使这一人群找到了作为文化人的群体归属感。”
大讲堂一直被模仿
人文讲座遍地开花
十年来,受“大讲堂”的影响,省内外各种人文科学的普及讲座遍地开花。比如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西湖博物馆的“人文西湖讲座”、绍兴文理学院的“风则江讲堂”等等。
2006年,杭州东方中学模仿“浙江人文大讲堂”,创设了面向校内学生的“东方大讲堂”。学校负责人朱波曾告诉本报记者,萌发开办学校“大讲堂”的想法,的确是源于“浙江人文大讲堂”带给他的体验。
这些讲座,有的是受我们“大讲堂”启发而办,有些干脆希望我们挂“大讲堂”的牌子。
除了主会场浙江图书馆,大讲堂还在杭州的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高校开设了分讲堂。
从省外的情况看,一些省市宣传部和社科联到浙江取经后,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也陆续开出类似讲座,像山东的“齐鲁讲坛”、江苏的“人文讲坛”、安徽的“人文讲坛”……
上海东方卫视新闻娱乐频道“东方大讲坛”也专程到杭州来拍录像。当时,上海东视与我们约定:长期合作,以后每月负责安排摄像、制作并在东视播出。
这一年,“浙江人文大讲堂”获浙江省好新闻名专栏奖。著名作家王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浙江人文大讲堂: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鸟之两翼’,对一个民族发展来说,如果自然科学一条腿长,哲学社会科学一条腿短,是不可能远行的。浙江通过办人文大讲堂服务民众,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其做法值得重视和借鉴。”
本报记者 丁颍鹃
原标题 [十年大讲堂,一所“人文大学”]
以上内容来自: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纪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