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进口同比增三成,国外资源能否拯救中国“奶荒”?
时间:2014-03-27 09:30  浏览次数:

  新华网上海3月27日电(记者 周琳)近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2013年进口乳制品182.7万吨,货值71.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24%和52.91%,货值已占到国内乳制品销售收入的15.6%。

  去年下半年的奶荒让业内人士记忆犹新;新西兰奶牛打喷嚏,中国市场“感冒”也让不少消费者惊讶。进口量不断增加背后需要问的是,国外资源能否拯救中国“奶荒”?

  进口维持高增长——两大“新变”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乳粉、乳清粉、乳糖、液态奶等产品进口量均呈现高速增长,而相较之下,乳制品出口3.9万吨,货值0.81亿美元,同比却分别下降21.89%和27.62%。

  众多统计背后,两个数字值得关注:一是液体乳进口18.5万吨,同比增长96.80%,是同比增速最快的品种。

  事实上,近年来各大外企抢滩我国液态奶市场的新闻就没有间断:日本知名品牌明治宣布将在中国华东地区例如上海、苏州等地开始销售低温牛奶、酸奶;新西兰最大乳企恒天然上线旗下高温杀菌奶品牌安佳……

  荷兰最大乳企皇家菲仕兰大中华区董事长邱肇祥25日接受记者专访时也表示,未来会向中国消费者引进旗下液态奶、高端干酪等品种,“中国将是我们最重要的战略市场。”

  “我们与国外存在安全信任和成本的差距,特别是成本差距短期难以缩小。”乳品专家宋亮说,这些都是很好的铺垫,未来进口液态奶“圈地”速度将会加快。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在去年1-11月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中,欧盟国家占55.8%,其中荷兰20.2%,而新西兰只占17.4%。

  宋亮说,恒天然乌龙门事件后,消费者的视线开始转向了欧洲。加上荷兰本来就是配方奶粉生产的大国,工艺技术也非常成熟,未来继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新兴品牌会逐渐进入,进口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成品领域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魔鬼藏在细节里——从欧洲不仅是“买奶”

  去年下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奶荒”曾让不少超市的低温奶供应不足:炎热天气使原奶产量下降,而养牛比较收益不高,导致奶农退出,奶牛存栏量下滑,奶源供给不足才是根本性原因。

  事实上依赖国外资源,缓解中国奶源自给不足的国际化分工,已经成为趋势,未来几年中国乳制品进口增长也是共识。

  国家主席习近平23日在海牙同荷兰首相吕特举行会谈时表示,将重点加强奶业、育种、防洪、人才培训、食品安全、技术研发等方面合作。中方欢迎荷兰扩大奶制品对华出口。

  上述表态对于荷兰等地的乳企而言,无疑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邱肇祥表示,2015年4月牛奶生产配额将取消,目前已有一些农户开始提前多养小牛,以便两年育成期后能及时投入市场。

  不仅是获得奶源,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样值得期待。邱肇祥说,中国目前奶牛每年的单产,仅是荷兰一半左右。在荷兰,牧场杀虫、排泄物处理、疫情控制,从细微之处入手,连运奶的司机都需要专门的执照,这种环环相扣的管控经验才能保证质量和产量上的稳定。

  魔鬼藏在细节里。在荷兰,购买的牛奶产自于哪一头牛,都可以随时查询;在新西兰,奶粉原料的每一次移动都需要扫描二维码,一旦出现问题,下一步二维码就被锁定,无法扫描成功,方便随时定位。

  拯救中国“奶荒”——奶农利益最大化是关键

  为了缓解“公司+农户”模式中奶农处于产业链低端,利益难以保障的困境,一段时间以来,大规模牧场被认为是缓解“奶荒”的出路之一,但却也带来了排泄物难以处理、污染水质和空气、病牛交叉感染难以阻断等一系列“并发症”。

  有没有适合中国奶业走的第三条路径,业界开始探索。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介绍,在荷兰等不少国家,采取的都是合作社经营模式,农民是股东,拥有合作社,合作社拥有公司,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在全球经营,收奶价格也由董事会和奶农代表共同商议。

  邱肇祥介绍,在荷兰最适合的养殖规模是50-100头,一个饲养85头奶牛的中等规模家庭农场净收入达到6.4万欧元,属于中产阶级水平,这让奶农愿意常续经营且更关注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这种合作社产业链一体化的“荷兰模式”能否复制到中国,目前仍不得而知。专家认为,欧美国家的奶源发展是从奶农开始,逐渐出现加工企业;而我国则是加工企业先做大,再反哺奶农,“加工的巨头、养殖的矮子”这一特点,局限了中国奶业的发展。

  再加上单个农民手上土地不多、跨地域合作社发展仍需时间、职业经理人概念有待推广等诸多问题,合作社模式推广是否能成功,还需时日判断。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目前我国合作社中,农户规模太小,获利也少,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有些官员认为合作社数量越多越好,也导致整体力量偏弱。“应把支持龙头企业的资金专用于支持合作社,不追求数量,鼓励合作社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




上一篇:外媒称中国牛奶市场影响全球乳业发展   下一篇:高清成本渐消除 视频监控行业蓝海待开辟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