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乐群食堂一楼经理张建说,倡导半份菜“看起来很美”,但如果学生都去买半份菜,相当于食堂的收入大幅减少,所以不会考虑增加半份菜窗口。
能否用经济杠杆撬动节约
“有意将食堂价格控制在一个过低水平,无疑会带来浪费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国家希望通过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政策,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亏空,保持高校食堂菜价稳定,减轻学生压力,其初衷是好的。但是,补贴生产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单纯补贴到食堂的效率比较低,存在免费搭便车、享受大锅饭的现象,也容易带来浪费和低质量饭菜。
郑风田认为,“对大学生这个对价格调整比较敏感的群体来说,提高价格会改变他们的选择。”因此,应该首先调查“价格杠杆对减少浪费能起多大的作用”,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调整现行政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伙食补贴统一发放到食堂不符合市场规律,学生并不清楚补贴具体落实在何处。“食堂拿着补贴照样克扣饭菜,存在低价格低质量的问题;学校食堂价格低,校外的人来蹭饭,补贴没有落实到学生身上;学校对补贴后的实际状况也难以进行监督,因而不能促使食堂改进生产经营、改善饭菜质量和分量来减少浪费。”
“食堂补贴应由暗转明,补贴到学生个体。”熊丙奇表示,学校食堂应按照市场价格机制调整饭菜供应价格,遵循市场规律随时进行调整,不需要学校和政府长期承担对食堂的补贴压力。
他提出,高校食堂市场化运营后,带来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加重贫困学生的生活负担。因此,必须在食堂涨价的同时,帮助学生减轻生活压力,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压力,“这就要求学校和政府直接对学生进行生活补贴,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贴,建立起助学基金,确保贫困学生不因物价上涨影响生活。”
在郑风田看来,单纯补贴食堂或者单纯补贴学生都不均衡。高校食堂补贴应该两条腿走路:短期物价上涨补贴食堂,长期物价上涨补贴学生。“市场上菜价变动很大,高校食堂跟随市场价格调整容易引起学生波动。由于财政预算是每年提前批准的,临时性价格上涨不可能及时补贴给学生。因此,平抑临时性物价上涨给食堂带来的亏空,补贴到食堂更有效率。而长期性物价上涨,补给学生更为合理。”
在高校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从小养成了浪费习惯,一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却有可能因菜价上涨吃不饱。郑风田认为,按人头补贴时不能“一刀切”,应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补贴, “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多补贴,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少补贴,实现补贴分配的总体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社会建立完备的家庭收入呈报联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