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辉
食品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细分出来的行业、企业、品牌、产品数不胜数。正是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行业,其业态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贫富差距”比其他行业明显得多,营销策划比其他行业活跃得多,暴露出的问题也显性得多。国内的食品企业大部分以民营为主, 做不大、做不赚、做不稳、做不强是大多数企业主的心病。那么,是什么在妨碍中国食品企业的发展呢?
做不大:老大坐庄,迟迟无法上位。
纵观食品行业,几乎细分品类都有一到两个行业领头羊企业,比如方便面的康师傅、饮料的两乐等等。对于市场的老二、老三而言,行业巨头就像是枝繁叶茂的大树,挡住了下面的小树苗们的阳光和雨露。市场被巨头垄断,生存困难,最终造成差距巨大,始终被压制的无法翻身。
这一现象跟食品行业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的食品细分行业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主要靠资源起家,只要起步早、有一定的经营思路,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抢占了市场先机的企业也能在后期抢占更多的资源,有更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品牌实力,能进行更大的市场扩张,对老二、老三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制。
做不赚:利润越来越薄。
普遍来说,食品企业都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而品牌做得越大,销量越高,渠道铺得越广,价格也就会越来越透明,利润也越来越薄。
正因如此,娃哈哈通过不断推出新品来应对,让新品在上市期留给经销商更多的利润,以确保通路的顺畅。百事可乐干脆实施厂家直营,省略掉经销商环节,也说明饮料厂家的毛利率越来越低,不得不收回更多利润,但这样一来,通路上的利益更被削弱得厉害。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
做不稳:新品失败率高。
食品企业往往乐于开发新品,但开发的产品很多,有规模、有利润的产品很少。大部分新品往往因为概念不行,价格不对,渠道窄,缺乏市场操作经验等等原因最终失败,这样有创新力、没生命力的产品不在少数。
食品行业门槛低、壁垒少,新企业、新品类、新产品层出不穷。看到一个市场机会,项目立即上马;一个产品卖得不错,急忙推出相关产品;自己产品卖得不好,看到别家什么产品卖得好,马上跟风开发。但是,大部分企业前期战略基础未打牢、后期营销跟不上,往往造成推出的新品能成功卖货的寥寥无几。
做不强:大而不强,缺乏大品牌。
看似繁荣的中国食品业和食品企业,无论是在体量上还是品牌的坚实度上,都很难与真正的国际大品牌相匹敌。上有国际品牌的挤压、下有后起之秀的追杀,老大们也难以跨越性发展,眼睁睁看着大片市场却无能为力,更遑论进军国际。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出现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中国食品行业的“强品牌”之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