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者自学成材是企业家科学家的悲哀 (图)
时间:2014-03-27 09:57 浏览次数:
让消费者自学成材是企业家科学家的悲哀
这些年,海参行业给人感觉一方面是靠天吃饭;而另一方面这个行业又被人诟病过度营销,是个金灿灿的土豪产业。科技研发落后于消费者对其需求。让消费者自学成材,这是谁的悲哀?是企业家和科学家!而当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海参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上品堂,也许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拐点——海参产业从营销时代走向研发时代。新商报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辛丘岩、大连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旭升详解大连海参产业新拐点。
海洋食品企业创新意识哪去了
新商报:很多消费者多年来一直在吃海参,但这当中大部分人对海参的认知非常有限,对于这个问题,海参企业是有责任的。这些年,海参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上是否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
辛丘岩:包括海参企业在内的海洋食品企业在研发和创新上,的确需要加强。海洋食品行业发展整体落后于其他食品行业的,这有客观性,海洋食品企业大多是都是从养殖户发展起来的,企业规模小。而且在不少人印象中,鲜活就是好产品,比如大家认为活鱼就比死鱼好,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反而不好。没有好的加工办法,成本上去了,品质还下降了,这也制约了海洋食品业发展。再有与出口有关,三十几年这些都在做出口,我们受益于出口也受制于出口,出口要求不高,只需粗加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投入,也不做内销,所以注重产品创新的企业更少了。像上品堂这样的企业算是超前的。我想海洋食品企业要想做大,不创新是不行的。
刘旭升:的确市场导向导致了海洋食品行业发展缓慢,我的体会是,出口型企业有利有弊,经过多年出口加工,把生产硬件、食品安全理念、员工队伍建设都培养得很好,这是优势;但弱势是由于长时间加工做出口,这种创新意识就没有了,好在上品堂转型早些。
大手笔营销之后新增长点在哪
新商报:为什么上品堂愿意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
刘旭升:企业发展前期可能注重营销,在营销领域投入大,因为最快的方式就是营销,我们曾在央视投放超过1个亿,当时也想走得快一些,但之后我们也在思考,企业想走得远一些,不能单靠营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创新力。
这些年,我们在科技上投入,也为了走得更远,而企业走得远了,行业才能走远。上品堂与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现在看还是企业层面的,但未来一定是行业上的。就像十一年前,我们研发出即食海参,是个别企业行为,但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品类了,就变成一个行业行为。下一步上品堂一定会持续在创新上投入。
放慢脚步大连海参如何“生长”
新商报:朱蓓薇院士作为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领路人,是否希望有更多海参企业放慢自己投资的脚步,在研发上多投入?
朱蓓薇: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中心再好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转化出来,这就需要企业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这样的一个目标。海参作为附加值高的产品,我们大连海参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上品堂,对于解决大连三农问题有很大促进作用。我们希望海参企业不要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是依靠科技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记者殷洁
简介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于大连工业大学的“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3年4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中心”现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7000平方米,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现有人员64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专业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
“中心”长期致力于海洋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现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等。
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带领团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省市科技攻关项目、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在海参、贝类、海胆、海藻等海洋资源的精深加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产业创新奖、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及省部级奖励8项。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上一篇:
2014中国食品第七届创新盛典在蓉隆重举行 下一篇:
随州二月风用葛根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