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日化 >
丁家宜遭科蒂停售 本土品牌为何难逃被雪藏的命运(2)
时间:2014-06-05 22:12  浏览次数:

  本土品牌为何难逃被雪藏的命运?

  那么,本土品牌被外资收购,为何难逃被雪藏的命运呢?

  就在撤出卡尼尔之前,欧莱雅宣布了在中国市场的一个新举动,收购中国本土面膜品牌,美即面膜。2013年末的这笔收购同样非常轰动,欧莱雅的出价比美即控股在港交所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市价,每股5.05港元溢价约24.8%。欧莱雅所看中的是美即与欧莱雅现有品牌形成互补,然而业内人士却认为,欧莱雅重金买下最重要的东西是美即厉害的超市渠道以及网络商城。

  无论是不是公开说明,国际化妆品巨头对本土品牌的渠道都十分渴求。科蒂收购丁家宜之后,旗下的阿迪达斯品牌在超市等渠道的分销就变得非常顺畅,但与之相伴的是丁家宜市场份额的不断萎缩。有媒体报道称,2010年,阿迪达斯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左右,而通过丁家宜的渠道,阿迪达斯在2012年的销售额达到三四亿元,增长了将近一倍。然而到了2012年,丁家宜的销售额较收购前已经萎缩了50%。

  另外,报道还表示,根据财报,丁家宜业绩已经拖累了科蒂集团的业绩。截至2014年3月31日,由于该品牌的账面减值致使科蒂三季度亏损2.533亿美元,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三季度减损共3.169亿美元。

  国际巨头收购中国品牌容易,但整合困难,迄今在化妆品行业仍难见到成功的范例。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企业,一些没能及时对中国市场政策作出调整的国际化妆品巨头往往折戟中国市场,比如在2013年末退出中国市场的露华浓。

  归根到底,是双方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分歧,在被科蒂收购之后,丁家宜的管理团队就开始流失。有丁家宜内部员工称,收购后科蒂空降高管的做法让本土高管无法接受,双方在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无法弥合的差异,最终的结果就是中方管理员工大面积流失。科蒂之后对丁家宜销售团队开刀也同样造成人员流失,丁家宜因此元气大伤。何况不同于欧莱雅曾经为小护士花费重金,科蒂收购丁家宜似乎目的就是渠道,在此之后丁家宜再无亮点产品推出,只能放任市场份额被相宜本草等品牌瓜分。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也援引中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副会长杨志刚分析称,科蒂收购丁家宜当初在意的还是渠道和网络,但是丁家宜品牌本身不是很强,并且丁家宜在卖出之前就开始有下滑的迹象了。

  “另外一点,外资品牌收购本土品牌之后,通常市场投入都不会太大,基本是保持原状,因为在收购时已经花了很多钱。”杨志刚表示,“此外,外资收购同行业的本土品牌不少也意在消灭一个竞争对手,相比花钱来超越竞争对手,将竞争对手收购并雪藏也是一种做法。”

(责任编辑:DF083)




上一篇:迪康药业(600466)2014年06月05日召开股东大会   下一篇:“外嫁”本土日化品牌命运多不济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