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美华 马家生
三聚氰胺事件还在总结,又闻双汇瘦肉精事件,再传上海“染色馒头”;地沟油事件刚过不久,思念速冻食品的细菌门又接踵而至。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系列问题在屡屡敲击我们紧绷神经的同时,也在拷问着我们社会的诚信道德底线。
诚信道德不仅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呈现出诚信道德建设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新时期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
诚信道德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鲁迅的诚信为人之本,无不显示出先贤们对诚信的重视。上善若水,诚信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你我幸福的重要力量。从“诚信中学生”徐砺寒、贵阳无人报摊、彩票巨奖等事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诚信建设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南京彭宇案”、“许云鹤案”、“李凯强案”、“小悦悦事件”等,这些问题就像“病毒”一样时刻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漠”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这些问题已成为人人痛恨的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一系列的诚信问题尽管形式多样,但也表现出很多的相似性:一是弄虚作假严重。如有些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身体健康,在食品中添加工业原料或偷工减料;二是信用意识缺失。如有些人偷用他人的商标或者是将不合格、过期的产品以次充好,或者将别人的学术成果占为己有或抄袭等;三是欺诈问题频发。如有些人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买卖过程中进行坑、蒙、拐、骗等。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一系列的诚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健全;有些人对诚信的认识不到位或者盲目从众的心理;国家对社会诚信道德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方式不当;社会现实中多元价值交错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这一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诚信道德建设的总任务。要想有效解决社会诚信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健全法律,完善体制,提供诚信保障。立法部门要逐步健全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社会上一些违反诚信的行为,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更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使更多的人们愿意参与到诚信建设中来;二是加强教育,树立典型,共铸诚信长城。教育部门要针对当前诚信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不同群体,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引导不同的群体在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领悟到诚信的真谛,并将人们身边的诚信典型引入教育当中来,让人们有机会了解诚信典型,学习诚信典型,争做诚信典型,全体成员共铸诚信长城;三是加大宣传,创新载体,营造诚信氛围。宣传部门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在使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的作用,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对诚信的典范进行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社会诚信人人有责,诚信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暴露了社会的“诚信危机”,也引起了人们对诚信道德的关注与反思,更显示出了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过程中“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无法根治病根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要看到问题,还要找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样对于一些社会问题才能够达到标本兼治。俗话说:“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如果一个社会诚信度不高,不仅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无法体现。可见诚信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社会基础,是我们民族发展所必须的文化基石。积极打造社会诚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蒋美华 马家生)
[责任编辑:章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