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消费高峰到来,粮油安全再度被市民关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关于粮食安全的表述铿锵有力;而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被列为2014年经济六大任务的首位。那么我市作为一个粮油纯消费城市,如何做好各流通环节,让全市人民端上一碗“放心饭”?近日,记者深入粮油主管部门、粮油批发市场及经营户,探访这一大家关注的话题(详见1月22日《兰州日报》1版《让全市人民端上一碗“放心饭”》)。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深受百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如何让市民吃得放心,我们看到,有关部门正在拿出积极的举措。
但由于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受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消费结构水平、诚信道德水平等因素制约,当前状况仍不容乐观,一些违法违规顽疾仍未根治,新的问题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从当前情况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举措还没能完全有效的传递到基层农场、工厂、市场和监管层。在各地,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依然受制于薄弱的产业基础,卫生状况堪忧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难以计数。基层监管执法不能总在媒体曝光之后才有力度。要让日常监管硬起来,一方面必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配齐装备,更新标准,培训人员,提升监管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保持监管的独立性,彻底杜绝监管人员和被监管对象相依共存,提高监管执法的公信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每一宗食品安全事件的始作俑者身上都有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改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缺失状况,建立包括检测预警、诚信自律、社会监督、责任追究在内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可或缺。以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例,美国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中心的信用法律法规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均纳入法律范畴,德国用社会信用记录监督社会成员是否遵守社会秩序,英国通过对欺诈事件的调查和曝光并附加经济和刑事等惩罚以构建诚信经营体系……正是完善的诚信体系使这些国家的个人与企业诚信等同于“命根子”,一朝失信被记录,则终生举步维艰,乃至无立锥之地,人们不得不谨小慎微,生怕触及失信的红线,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之时逐渐缺失的。
整治食品安全乱象须用重典。李克强总理曾说,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让犯罪者承担应有的刑事责任,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严重违法者不允许再涉足食品行业。这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却是强国固本之策。(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