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娓婷 李缘
刚刚刮起沙尘暴那年,吴海华带着女儿从广西移居北京,在中关村(000931,股吧)一住就是十年。当初是为了让女儿受更好的教育,2009年女儿如愿以偿从重点大学毕业,到美国深造,对吴海华来说,移民的使命已经结束。这十年,她已经习惯了北京的气候、饮食和交通,特别是暖气熏人的冬天,比湿冷的南方舒服太多。
吴海华没有预料到,一次重疾会让她重新回到广西,而且是回到重山环绕的山区。
吴海华“回归”的地方叫巴马,世界有名的长寿之乡。巴马最著名的特产是“百岁老人”。最新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巴马27万常住人口中,超过100岁的老人有82人,无论是数量还是密度,都是中国之冠。乡间小道上,不时可见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的百岁老人。
巴马的好山好水,流经其中的盘阳河流光溢彩,吸引着大城市里像吴海华这样的人来此定居。他们相信,逃离了大城市浑浊的空气、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和被染污的食品,重疾总会缓解。
因病“移民”
2010年,刚满50岁的吴海华在爬香山时意外摔断了腿。她后来回忆说,正是那一跤救了她的命。手术前的例行检查中,医生发现吴海华肺部有一片阴影,转至专科诊断:肺癌早期。
一系列的治疗后,原本中气十足的吴海华气若游丝,也成了“人肉污染探测器”:只要哪天空气质量变差,吴海华的身体一定会发出预告,像检测表一样准确。
2011年,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吴海华每天去公园练气功,一同练习的“功友”每天都交流养生心得。教气功的师傅说,练气功的条件最好是清水塘、柳树下,都市里的假园林可以养生,但难以养病。半年后,他们决定一起去传说中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看看。
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广西西北部,隶属河池市,总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主要由山区和大大小小的水塘构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当吴海华乘车经过树影重重的盘旋山路进入群山环绕的巴马,清新的空气钻进她鼻孔,顿时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赐福湖、百鸟岩、百魔洞、命河都是巴马的著名风景。这里的人相信,这些山灵水秀的奇特形态暗示着这片土地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例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内钟乳石群林立,气势恢宏,洞底清泉汇聚成潭,浅处可淌足,深处可泛舟。最奇特之处在于洞中央开了一个高达百米的巨大天坑。坑的四周高山环绕,草木葱茏,绿意浓厚,一条蜿蜒小路通向天坑顶上。而巴马田间左拐右弯的命河,从高处俯视,酷似草书的“命”字。因此人们口口相传,这就是天昭巴马长寿的证据。
拥挤的巴马
在巴马,带团的导游都会背清朝嘉庆皇帝的一首七言绝句:“四朝雨露一身罩,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花甲再周衍无极”。这首诗是嘉庆送给140岁瑶族老人的“贺礼”。巴马孕育长寿老人的美名自古有之。
五年前,一个大连人写了一本《活着就是幸福》的书,讲述自己患癌后在巴马养生的生活。这本书畅销之后,来巴马一探长寿秘籍的游客突破了200万人次,而长居在巴马养生的人就超过3万,称为“候鸟人”。这3万养生者,大多数都像吴海华一样患有癌症等重症。
3万“候鸟人”让巴马不堪重负。刘女士在南宁从事旅游行业,带过无数人从广西各地前往巴马。她介绍,到巴马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养老养病的,二是工作压力大的白领。“许多人把城市里的住房出租,租金用来在巴马生活。”刘女士说。
巴马之所以成为长寿乡的原因众说纷纭。目前普遍被人接受的解释是,这里的水、空气和地磁对身体有益。因此,饮用这里盘阳河的河水,接受百魔洞的磁疗成了“候鸟人”每天的必修课。
在巴马,任何有水流出的山洞、石缝,都有“候鸟人”接水的身影。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坡月村百魔屯的百魔洞。许多“候鸟人”恪守着每天两次接水的时间表,早晨和下午,他们像赶集般,提着用绳子绑成一串的空瓶子,趿着拖鞋甚至赤脚,来到百魔洞口的泉眼排队接水。
水的奥秘在哪?盘阳河来自重山,富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又因其在流经巴马前,有五段潜伏于地下溶洞的暗河,经过无数弯道岩石的撞击,河水成为小分子团水,被认为非常利于吸收,对治病有莫大(博客,微博)好处。“不止喝水、打水,很多人干脆直接往河里躺。”刘女士认为这样疗养太过夸张,但她也理解人们对健康的渴求。“城市都是高楼大厦,空气污染很厉害,食品安全问题堪忧,对人们身体造成严重威胁。大家来这里都想从内到外地把自己净化了。”刘女士说。
除了打水,“候鸟人”另一项重要功课是到百魔洞口磁疗。现在的百魔洞,某种程度像个巨大的“疗养院”。春夏季节,“候鸟人”从村落的各个地方纷纷走出,陆续来到百魔洞前,沿道路两旁依次排开,聊天、打坐、练功、吼两嗓子,或者发呆。
百魔洞,这座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源源不断将夹杂着巨量负氧离子的冷风吹送。“像广州这种城市,负离子只有几百个,但百魔洞内可达3万个到5万个。”刘女士说。
人们热衷在洞内磁疗,有人甚至扛着麻将桌进洞,打发几个小时的磁疗时间。
另一片净土
当地人看来,巴马与毗邻的凤山县、东兰县山水相连,都是长寿之地,称为“长寿金三角”,只是巴马更出名。
深入了解巴马后,吴海华感觉这片净土已太过拥挤太商业化。“有的宅基地农民房建了22层!”她边感慨边摇头。
后来,一个功友偶然去了巴马旁边的凤山县,一行人决定去那定居。
有巴马的环境,更有巴马失去的宁静,凤山是4A级风景区三门海的入口,沿江村庄星星点点排列。吸取了巴马的教训,凤山政府要求宅基地房最高只能盖到4层半,违规就要强行拆除。
养生者们认为,“移民”到云南的人是追求玩乐,而来到广西巴马的人,大多数是因为身心需要静养。他们奉行简朴规律的生活,因此越来越喧嚣的巴马已经不符合他们的选择。
和众多的巴马养生者一样,吴海华用5万元买断了一间农民房15年的使用权。
吴海华说自己并不苛求严格的练功日程表,每天睡到自然醒,梳洗早餐后去爬山,练功,在水边发呆。漫长的午觉后,下午继续爬山,有时和功友沿江聊天、散步。晚餐后上上网,和远在美国的女儿说说话。这个村子离县城半小时车程,虽然偏远,但也装上了光纤网络,网速比城市还快一些。9点后村子便沉浸在宁静的黑暗,吴海华泡泡脚,早早睡去。
午饭晚饭大多自己做,有时和功友聚餐。吃得非常简单,村里的集市上菜的品种也不多,肉类中常见是猪肉,偶尔能吃到刚捕来的鱼。“当地人吃很多五谷杂粮,煮饭都放黑米、红米、荞麦。玉米也是主要食物。”吴海华总结说,当地村民饮食的特点是低热量、低油和低蛋白。这样的饮食结构也是村民长寿的原因之一。“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也多吃了很多肉。反倒是我们这些来养病的人比较控制。”她说。“凤山的生活相对比较枯燥。”和吴海华一起养病的邝伟说。邝伟来自江西,4年前查出患癌,最初是去云南养病,后来搬到了广西凤山。都是好山好水,邝伟说云南的生活更丰富多彩,驱使他搬家的是经济压力。“在凤山每个月1000多块钱就能住下来,云南、海南这些地方物价高,短期住住可以,长期就负担不起。”邝伟表示。“不要写我们村子的名字。”结束采访时,吴海华叮嘱经济观察记者。她笑说自己颇为自私,希望不要有人慕名而来:“但愿这条小村子能永远宁静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