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记者注意到,大会发言的委员们还将目光投向了食品安全、基层妇女维权等方面。如委员杨继良作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市妇联提交了《关于解决基层妇女干部养老保险及公益性岗位的建议》等书面交流材料。
市政协政策研究室主任邓海弟告诉记者,强化政协大会委员发言的工作,是让更多的基层声音传达到“两会”,以期通过“两会”,通过委员们的建言献策,为政府出台更多的惠民政策提供强有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为此,市政协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着手征集大会发言材料,并从数十份征集到的材料中遴选了37位委员参与大会发言,并编撰了大会发言材料,引导更多的委员将目光“靶向”基层、“靶向”百姓。
集思广益话转型
截至2月19日上午11时30分,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412件,其中立案333件。与去年相比,提案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而同时增多的还有经济类提案的数量,其所占比重从去年的8.91%增长到今年的13.8%。因此,当天的大会发言中,委员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非公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园区建设、兰州新区建设等方面。
进一步给非公经济“松绑”
民建兰州市委向大会发言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提案开门见山地说,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多头管理,管理部门有10多个;社会服务水平低、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整体实力弱、经济规模小。2013年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12.7个百分点,比东部低22.7个百分点。为此提案建议要加快我市非公企业发展,必须要“松绑”,即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解决好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要扶持,即制定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全市产业政策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扶持措施,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同时,提案还建议要把非公经济作为带动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增加群众收入、走出当前经济困境的大事来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开发利用民间资金,构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平台。
政协委员胡德胜在大会发言中建议,我市应加强商会建设,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胡德胜说,我市目前有市工商联所属各类商会54家。几年来,各商会在服务和引导会员企业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自强自律、支持社会公益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商会维护自身权益缺乏足够的政策法规依据,目前对商会的管理法规,主要是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侧重解决的是社团组织登记注册和约束监管问题,而且在实行十五、六年以后,商会所处的环境、肩负的使命已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法规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他建议我市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不失时机地推动商会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更好地发挥商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积极作用,强化商会对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保障服务职能,赋予商会组织行业自律的话语权,从而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市工商会也向大会发言提交了《多措并举力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建议我市切实把国家支持非公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消除“玻璃门”,着力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出台有利于企业融资的宽松、灵活政策,并不断完善以依法行政为前提的服务环境,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园区建设要创新“给力”
政协委员南振岐说,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136户,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0.1%。2013年以来,按照市委“三区”融合发展的要求,高新区“封闭”管理榆中园区,雁滩和七里河园区交由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属地管理。经过一年的运行,榆中园区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雁滩和七里河园区存在管理脱节、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失去了高新区“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优势,处于大事无人管、小事多头管的状态,区内企业普遍反映强烈。为此他作了《关于加大对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扶持力度的建议》的发言。他建议我市必须站在科技兴市、工业强市的高度来重视高新区的发展,完善“区区共建”体制,让高新区有能力创造环境和平台,让兰州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尽早形成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确保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议我市争取省级层面支持高新区完善投融资体系,健全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让高新区给创业者营养、给创新者动力、给失败者托底。
市台联在《关于统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建议》中说,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政策和历史机遇,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应当从“创新区”与“经济带”融合的角度,深入研究并完善适合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和推动兰州新区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建设的新思路。建议从全球视野出发,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统筹起来,推动“创新区”与“经济区”融合、互动,形成高科技型、创意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型传承方式。要发挥我市独特区位优势和文化禀赋,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和营造有利环境,使国家战略与兰州发展有机结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物流集散地和文化商品集散地的基础上,推进亚欧地区通信网络一体化,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以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素质的有效提升上,着力把兰州建设成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星”。
市政协常委、市社科院研究员牛铮超在发言中说,要建设“一区六中心”,把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一区”就是依托国家级兰州新区申报西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六个中心”,即建设泛中亚能源交易中心、泛中亚国家兰州采购中心、兰州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国家能源储备中心、旅游集散中心。
政协委员张新耀在发言中说,兰州新区建设离不开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支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为此他建议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支持兰州新区发展。他说,我市人才政策应重点向新区金融领域倾斜,在兰州新区成立专门的金融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人才认定标准,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金融人才、创新型领军和拔尖金融人才。建立新区金融人才专属公寓,妥善解决人才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并组织高层次金融人才赴国内外金融中心考察学习,培养一批了解国内外金融创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熟悉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推进城市间人才周期性互联互换,提高新区整体建设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