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湖北频道2月23日电(范敬群 蒋朝常)据估算,全国范围内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比例在10%-15%,每年遭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元。如何为“美丽中国”建设修复土壤?培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农业资源环境人才显得尤其关键。
近年来,华中农大资环学院结合既有的学科优势,在土壤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生物与化学、污染控制、环境生态等多个方向努力。该院院长黄巧云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寓教于研”。
这是一种强调实践、科教协同培养人的理念。具体涵义是:以研促教,研中有教,教研一体、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优势资源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科研育人、学术育人,科教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研促教:做“接地气”的研究
秸秆粉碎后,加上一些碱性的物料和微生物的催化剂,一起施到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里,就能帮助原位固定重金属,使得农作物不再吸附重金属离子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2014年春节期间,湖北石首小河口镇一块50亩因加工钒而污染的耕地长出了青苗。应当地邀请,去年6月开始,黄巧云带着学生开始着手修复这块土地。
此前,他们在大冶开展了长达近10年的土壤修复实验。大冶富产铜矿,耕地中镉等重金属的含量达到了中度污染以上的程度。目前,团队的实验已经可以将生菜中镉的含量从原来的0.9毫克/公斤降至0.3毫克/公斤以下。而“镉”就是近期曝光的毒大米事件中的主角。
2005年以来,黄巧云团队在湖北大冶市矿区蔬菜地土壤进行重金属的原位化学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共承担了2个“863”课题,获批专利4项,共计培养土壤修复方面的本科生19人、硕士16人、博士4人。团队将中低度镉污染的土壤处理后种植生菜,经检测可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这些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易于被农民接受。相关技术正在周边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课题组还将继续研究这些技术的后效与稳定性。
近年来,黄巧云和同事们的研究强烈关注农村环境问题。2013年“两会”期间,作为当年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黄巧云向会议提交了《关于农村垃圾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提案,就制定可行的农村垃圾和废弃物管理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蔬菜长在农药瓶堆积的地方怎么能吃?”“两会”一结束,黄巧云带着学生来到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盐客村,他们查看该村用水泥浇筑的垃圾桶,检查用农用车改装的垃圾车,询问垃圾站投资情况,了解当地居民农村环境保护的方法,与当地农民一同探讨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今年的“两会”,黄巧云还会继续就农村环境问题呼吁。
长期以来,资环院的老师们一直做着“接地气”的研究,尝试将土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他们这种接地气的研究兴趣,直接贯穿到教学中,也直接传导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