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凯
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于警察抓坏人,不同于记者卧底接黑幕。监管人员既不能用刑侦手段,也不能像调查记者那样可以一口气卧底几个月,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对合法合规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如果指望食品监管队伍对抗违法犯罪行为,恐怕你会失望。
两会强调“舌尖上的安全”,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摘自李克强总理工作报告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食品安全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每一界政府都在食品安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问题频发、久拖不决,它已经成为政府的心病。前不久习总光临包子铺、追问地沟油引起舆论热议,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央对抓食品安全的决心和信心的宣示。
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以后,有个朋友跟笔者开玩笑说,食品安全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只有一条微博的内容,你说政府真的重视食品安全吗?在笔者看来,以字数论英雄显然是不靠谱的。这条“微博”的信息量已经包含中国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把这条“微博”解读明白,可能就是一本食品安全治理的教科书了。
举个例子吧,如果查阅中央领导的讲话,会发现习总之前对食品安全提出的总要求是四个“最严”,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而政府工作报告中保留了后三个“最严”,第一个变为“严守法规和标准”。从这个小修改或许就能看出政府未来几年食品安全治理的指导方针。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
食品安全监管不同于警察抓坏人,不同于记者卧底接黑幕。监管人员既不能用刑侦手段,也不能像调查记者那样可以一口气卧底几个月,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对合法合规企业的监督与指导。如果指望食品监管队伍对抗违法犯罪行为,恐怕你会失望。
习总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曾经说过,“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生产者、监管者都要履行各自的责任,现在还提出社会共治理念,让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然而原先四个“最严”的描述看起来更多的是对“管”提出的要求,并没有体现“企业(生产经营者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基本理念。
现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一个“最严”替换为“严守法规和标准”,体现的正是对生产者提出的要求。另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原先的顿号变为逗号,这个细微变化凸显了生产者守法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法规标准并不差
差在执行和监督
一直以来,公众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批评最多的一个是监管失职,另一个就是法规标准落后、缺失。尽管我国的法规标准体系确实存在一些交叉、重复和不合理之处,但这不能成为违法分子无视法规,胡作非为的理由。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那些挑战公众心理底线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没有任何一起是合法合规行为导致的。
替换掉“最严谨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对法规标准不管不顾,目前正在进行的标准整合工作就是要逐步解决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随着旧标准的清理整合、新标准的不断出台,我们的法规标准体系只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
实际上,我国的法规标准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差,甚至有些方面是全球最严,比如2013年,各部门围绕婴幼儿奶粉,一口气出台了十余个监管措施,力度空前。但法规标准制定得再好,不好好执行也是白费。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仅凭企业“道德的血液”是靠不住的。
所以现在这四句话的逻辑就是分别对生产者和监管者提出要求,同时警示了执行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三个“最严”,说到底就是要确保对生产者提出的“严守标准和法规”得到有力执行。
当然,我国还存在生产者素质较低、生产模式小散乱等当前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的问题,通过一朝一夕还不能够解决。只有严格的监管和处罚,使一部分人知难而退;同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好企业脱颖而出,笔者相信中国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的明天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