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中国声音)评论:提升安全感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姬少亭、王文)马航失联客机上的239名乘员,包括154名中国人,至今没有下落。这又一次把“安全感”的话题摆到了人们面前。对于这起扑朔迷离的突发事件,亿万中国人揪心不已。
就在马航客机失联之前一周的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位无辜平民死亡,143人受伤。目前仍有危重伤员在医院接受救治。
两会正在进行,“安全感”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年初一些经济指数的波动,让人们担忧经济稳中向好基础不牢固。一次接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正侵蚀一个“以食为天”的民族。8日雾霾再锁京城,环保部副部长被记者们“七棒接力”连环追问治霾问题。医患纠纷频发,为700万医务人员的工作蒙上阴影,也向患者输出了负面信号。
经济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饮水安全、空气安全、土壤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这些词语在代表委员的讨论中频繁出现,这背后透露出人们的不安,这种不安潜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伺机而动,有时直戳项背。
“阖家平安”向来是亿万国人朴素的愿望。中国高层十分重视人民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求“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21次提到安全一词。
而事实上,如今的中国,从总体上讲,正处于历史上安全最有保障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多年,从前那种列强入侵、兵荒马乱、饿殍遍野、动荡不宁,已成为老人的记忆。现代中国人有较高的人均预期寿命,有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去年中国近一亿人到海外平安旅行。国外一旦出现重大危机,中国政府还动用陆海空力量及时撤回侨民。去年从芦山地震到禽流感,国家启动应急机制实施救援,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现实生活中,安全感却仍没能如所有人期盼的那样如影随形。人们担心看不起病,为孩子入学忧心忡忡,为购房而惴惴不安,为养老而愁上眉头……甚至还有人害怕摔倒街头无人扶起。农民工担忧领不到薪水,无法回家;而企业家害怕少数不法官员的敲诈,公司被“分分钟搞垮”。这一切都指向了“不安全感”。
有人说,是我们曾经穷怕了,资源的短缺带来了后遗症,直到今天仍让人们精神紧张,小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上车抢座位,大到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种种问题的焦虑。
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人均GDP还很低的国家,尚未真的强大,还没有解决一些深层难题,却快速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集聚、冲突开始加剧的时期,法治有待完善,价值体系正在重建,在这种背景下,从抢购外国奶粉、抢购黄金到抢购盐,无不反映了害怕不安全的心态和现实。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剧变的全球化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国际环境的波动,使得安全有了新的内涵。渔民到远海捕鱼,都有安全问题;而网络安全、基因安全、海外投资安全都成了热点话题。
在新的时期,中国人的安全感何处安放?
经济增长有指标,安全感无法简单用数据衡量,却是人民安身立命的主心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厦基石。没有安全感,中国梦就无从谈起。
今天的中国强调大国自信,也关照人民的幸福安康。这些被写入党和政府的决定和报告,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内容。
人们相信,中国人的安全感将进一步向好。
中国仍在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不断增长,只要国家综合实力继续壮大,只要中国成为一个法治更健全、制度更完善、治理更现代的国家,人们就会有更强的安全保障。
中国正在世界上重塑国家形象,与此同时,一种内在的重塑也在进行。中国政府正开展行动,要求各级官员把民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负起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责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民众不满意的各种问题,这样持之以恒,安全感当可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