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科技政策网上流转系统。从区科委行政服务中心“一口子”受理,各相关部门审核流转,到最后区财政“一口子”划拨,审核流转情况均在该系统内清晰显示,既督促各部门提高科技政策的执行效率,又方便各单位及时知晓政策申报审批流转的情况,提高了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率。
2、加强对科技企业针对性信息服务。在坚持“闵行科技网”、“科技政策咨询受理窗口”、34120683热线电话等服务渠道的同时,2013年6月设立了“闵行区科技创新服务”微信公共账号,将科技政策等各类资源及服务资讯传到微信账号,企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查询。同时,通过“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作用,将各类科技资源和服务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推送到企业信箱。2013年推送的邮箱总数(邮箱数×推动次数)达28万余个,成为政府采集企业需求、集聚资源、开展服务的工作平台。
3、整合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依托起点创业营邀请业界“大腕”每周开展创业公开课的优质资源,在全区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中建立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化、常态化地推进面向全区的科技创业培训,积极优化“创业在闵行”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开展针对性辅导和服务。邀请台湾研发创新管理方面的专家作专题培训,请台资、日资、美资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高管做案例分析和实战指导,引导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能力与实际效益。三是发挥科技企业联合会等服务平台作用。通过区科技企业联合会“赋庭讲堂”等平台加强对科技企业人才培训,引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顶尖学府的MBA课程,提高相关人员的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四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团式”创新。通过按行业组织科技企业家沙龙活动等方式,加强针对性引导和对接,促进产业链之间的创新研讨、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闵行区在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机制的运作,对推动闵行区科技创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抢占科技制高点,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闵行区高端研发机构加快聚集。全区现有13家国家级研发机构、66家市级研发机构,37家外资研发机构,航天、航空、船舶等系统的10多家研究院所相继落户,聚焦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开展科技创新。企业引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由区内企业牵头先后成立了国家级纳米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3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站装备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9项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多家参与企业在产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创新力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申请量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发明专利占比不断提高。全区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超万件,2012年10万人授权发明专利达73件,并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2013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1602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039件,占总申请量的56.4%。
培育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区共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占全市20.58%),市级创新型企业67家(占全市13%),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02家,高新技术企业479家。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加快转化。2012年217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4333件专利产业化,共创产值563.4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闵行区实施生物医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168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7%。2012年全区424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453.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7.6%。
服务民生关注点,更多群众共享科技成果
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推动都市型多功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依托“村村通”高速光纤工程有力加强和改善了农村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科技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聚焦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领域重点推进“智慧闵行”建设,建成了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道路交通信息化系统、食品安全实时监控信息平台等一批惠及民生的项目,大力提升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科技提升市民科学生活质量。制定和实施低碳科普示范区建设和公共安全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强“后世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举办“闵行区科技企业参与世博低碳成果展”等大型科普活动,推动LED室内照明等低碳科技成果进社区;引导民间科普资源服务社区,王世杰科普工作室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闵行区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2012年,闵行区公众科学素养总体达标率达到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