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让群众满意
——访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
前言: “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法治中国、反腐倡廉、司法公开、公正司法、司法改革”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两院工作报告,处处传递着法治强音,法治依然成为两会热词之一。那么,对于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公开等问题,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院工作报告提到的诸多法治热词,我省法院、检察院的负责人怎么理解,3月10日晚,记者在北京分别采访了列席全国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开军和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晓勇。
记者:董院长,您好!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公平正义,其中,公平二字在不足两万字的报告中就出现过8次。请您结合报告谈一下您对公平正义的理解?
董开军:关于社会公平正义,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过多次,这说明国务院非常重视和强调公平正义的问题。报告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意在强调改善民生,需要法治、制度做保障,报告把民生问题的意义提升了,把它提升到了公平正义这个层面。
这里就涉及到司法上讲的公平正义跟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关系问题,这两个公平正义本质上应该是一样的,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之间可以用两种关系来说,首先社会公正应该包括司法公正,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中一定要有司法的公正,司法机关办理各种案件,要体现出公平正义的要求,如果没有司法公正,我们可以设想社会公正就是不完整的,那就是残缺的。所以我们在考虑社会公正的时候,应该想到还有一个司法公正在其中。这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它是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之间另一种关系和说法就是,司法公正又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实际上就是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具有保障作用,社会上如果遇到什么不公正的问题了,遇到什么冤屈了,就想找一个地方说理去,法院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是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个特殊的重要保障,没有司法公正作后盾,作为保障,其它方面的社会公正的权利有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落空。实践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说民生方面、医疗方面要有个公平正义,住房上也有个公平正义问题,如果这方面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纠纷,有人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诉求法律维权,就需要到法院起诉,坚守住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这两者在实践当中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您觉得今年的两院报告尤其是法院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最大的亮点又在哪?
今天下午聆听了两院报告,倍受鼓舞和振奋。尤其是在听完周强院长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后,觉得这是一个富有创意,精雕细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好报告。有创意就是有新意,在写法、结构设计、内容安排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有一些新的特点。写法上有新意,比如对2013年主要工作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回顾,总体是围绕党和国家大局来回顾和总结去年以来法院的各项工作 ,在大局下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安排。报告精雕细刻就是指文字逻辑特别的讲究,语言简洁,每一段的意思,每一句的表述都很精练,说得很到位,说得很透彻,让人一目了然,所以说是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报告。从内容上,以及从实际工作看,去年以来,最高法院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坚持服务大觉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出现了新气象,取得了新成效,社会各界反响是好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敏感的热点案件,指导及时到位,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各项工作可圈可点。
去年,最高法院一年来工作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司法工作、人民法院工作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方向明确。二是司法公正的重点措施凸显。去年,是突出强调司法公正的一年,特别是及时地纠正了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通过纠正一批冤假错案,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总结和更新了一些刑事司法理念,如疑罪从无、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等。三是司法为民措施落实及时。去年是为民司法年,在涉及到民生问题上,最高法院通过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司法解释,通过指导处理一批案件,落实了司法为民的要求,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等犯罪,这些直接关乎民生,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都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四是司法公开推进有力。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打造阳光司法,紧跟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环境发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期待,充分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动司法公开,执行案件信息查询、公布失信人员名单、裁判文书上网等工作快速推进,目的就是让司法审判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用公开倒逼人民法院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这个力度非常大。四是队伍建设抓得很严。贯彻从严管理、从严要求要求,勇于接受社会的监督。及时查处通报违法违纪案件,不遮丑不护短,对司法腐败坚持“零容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另外,报告对今年的工作安排也讲了6个方面,讲得比较全,重点比较突出,体现了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为民的要求,体现了对法治的坚守,也是新一年工作的安排。最后,周强院长在最高法院在报告中从援助和支持的角度两次提到青海,董开军院长对最高法院党组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
记者:对于司法活动,长期以来老百姓都有一种神秘感,今后,我们将如何打破司法这一神秘色彩,破除“司法神秘”,推进司法公开?
董开军:对于司法活动,长期以来大家有一种神秘色彩,法院是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地方,神秘感应该不断地加以消除,消除神秘感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公开,这就是今年我们要下决心办的事情,我们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让群众满意。
应该说,对司法公开这项工作,最高法院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有相对区别的要求,西部地区要求三年以内实现裁判文书上网。青海省法院系统在推行司法公开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我们现在所说的司法公开实际上指的是审判过程的全公开,能公开得都要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了涉及国家安全、未成年人犯罪、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依法不应当公开的案件外,其他的都应该公开,从立案到审理到执行都要公开,为了实现公开,下一步我们主要抓三大平台建设,就是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以三大公开为抓手,大力推进整个的司法公开。关于三大平台的建设 ,全省法院已做出部署和具体安排,在这三大平台建设中,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率先实现裁判文书上网,实现裁判文书公开,关于裁判文书公开,青海高院持积极态度,赶早不赶晚,尽量往前赶,截至到去年底已经有一批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今年开始,又提出了裁判文书上网实施方案,这就是“369”计划,就是西宁、海东所辖基层法院在3月1日开始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海西、海南和海北所辖基层法院今年6月1日开始裁判文书上网公开,黄南、果洛、玉树所辖基层法院9月1日开始裁判文书上网公开,虽然,实现起来有些困难,但这是一个硬性要求。此外,现在讲的司法公开,特别强调一个平台,特别强调一个手段,就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司法公开,尤其强调通过网络技术来公开司法过程,公开整个的司法流程。(作者:青海法制报特派记者 于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