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网讯(徐继 记者叶青)民以食为天,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却为这片“天”蒙上了“雾霾”,人民不得不拿起防御用具,对周身的“雾霾”进行抵抗。可是,大众自我防御相当被动,见招拆招,很难主动出击。
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三个最严”,竖起食品安全管理大旗。从上到下,从源头到流向,“三个最严”始终伴随着食品的生产流通,确保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最严格的监管——监管、自律
“最严格的监管”,不仅要求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食品的产销进行全程监督,还要求部门内部严格自律,不让监管部门“藏污纳垢”。
执法者是法律的践行者,依法办事,按法行政;是法律延伸到百姓身边的“触角”,执法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按图索骥”。只有这样,执法者才能保证自己不越雷池,才能擦亮眼睛,不冤枉,不错放,守住食品安全这片“蓝天”。
最严厉的处罚——不姑息、不养奸
“最严厉的处罚”,宣示国家对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视,不姑息、不养奸。胆敢违反食品安全,就要 “打痛”你、“叫停”你。
以“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儿童鱼肝油类产品”和“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为例,国家食药监总局均要求从重从严从快处理。
对违规违法生产销售儿童鱼肝油类产品的,立即责令企业停产、停业,下架封存、造册登记。在医疗器械“五整治”中,甚至要求“一律从快、从严、从重处理,并按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予以处罚”。
对违法犯罪施以重刑,树法律法威,让所有人知法、守法、重法,让犯罪分子畏法,严惩违法行为“保护伞”。因为“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最严肃的问责——责任、权利
“最严肃的问责”,要求领导干部时刻意识到自己是第一责任人,要承担起重任,“在其位,谋其政”。
承担责任,才会有与责任配套的相应权利,才能在所辖范围内行使权利。倘若避开责任,只留权利,那权利就会变味儿,权利伸展的路线就会跑偏,最终权利会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不仅不能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还可能“助纣为虐”,成为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帮凶。
在其位,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动真格,抓实际,将责任赋予的权利时刻游走在民众身边,绷紧食品安全这跟弦,保障百姓最根本的利益。
严守法规和标准——总则、纲领
政府工作报告中,“三个最严”之前,还有一个“严守法规和标准”。这个是总则性的纲领,要求所有生产、监管者都要严格遵标、守法。
人们都说,“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遵法,是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者守法,是从流通上保证食品安全,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后面的“三个最严”才足够有力、有效,并且有法可依,老百姓餐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有了“最严”的决心,有了长抓不懈的恒心,就能“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老百姓才能吃得放心,过得舒心,活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