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郑东阳:台湾是面破碎的镜子
时间:2014-03-26 14:36  浏览次数:

  英国《金融时报》3月25日文章 作者:郑东阳 摘编如下:  台湾学生的“占领”运动将何去何从?24日,占领“立法院”后的学生冲进“行政院”后,被台湾警方强制驱离。当天早上警察清理行政院大楼时逮捕了61人,其中有35人可能会被起诉。

  在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全数缺席下,“立法院”内政委员会等8个常设委员会24日联席初审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通过提案要求“行政院”撤回服贸,并重启谈判。马英九政府正面临极为尴尬且难处理的局面,一些学生组织已经呼吁在台湾全岛罢工停课,以让更多的人能到台北市参加抗议活动。

  2012年台湾大选时,我在台北观选。我可以感受得到年轻人对政治的不感冒。这些小清新的年轻人喜欢那些简单的小情歌,没有罗大佑般充满社会关怀的愤怒,而是讨论什么叫美丽、什么叫丑陋、什么叫疏离……对他们而言,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就是政治。但两年后,他们发起了这场抗议活动,并称为“向日葵运动”,因为这个名称代表阳光和透明度。

  关于此事,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结论。贸易自由、尊重民选政府,纠正偏差可以靠集会游行和选票,都是普世价值,但在台湾学生与政府的冲突中,坚守哪个与不坚守哪个,让两岸的人们从来没那么纠结过。

  服务贸易之争是在争论贸易自由么?

  研究台湾和香港问题时,很难适用一些通俗的方法论,比如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贸易往来问题。理论上,市场原教旨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般支持者会批评那些认为大陆在让利、香港人不懂感恩的观点,因为所谓的“特供”(香港大部分农副食品由内地进口,为此内地还建立了供应和食品安全检查系统,以满足香港对食品质和量的要求)是正常的贸易行为。同样,那些认为大陆游客是“蝗虫”,甚至反对自由行的言论也是挑战普世价值。

  最为复杂的是,双方的经贸往来背后有“统战”因素,有时讨论的语境没办法转换成单纯地讨论贸易自由、民主规则问题。特别是对台湾这样一个主权定位和前途都未决的民主政体来说,已经不能完全用普世价值体系来解释这几天发生的事情。

  但假议题就是假议题,不要高尚地说学生是在如何要回自己的民主等,占领“立法院”“行政院”可以说是争自由,但离求民主还很远。这一时间过程中马英九政府黑箱操作、程序不正义等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

  但假设马英九政府更尊重程序,服务贸易也完全有利于台湾,学生们也还是会占领“立法院”,因为这一行为本质上是来自对大陆的恐惧,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类似风波里的主要诉求“反资本、反全球化”实则不同。这项与大陆签订的服务贸易协议将允许两岸在一系列服务领域、从银行业乃至殓葬馆,对对方进行投资。反对者担心两岸过于紧密,台湾会因此被大陆控制。另外一种声音支持降低某些行业的贸易壁垒,但反对国民党立法委员依仗其立法院多数党的优势强行将这一动议提交至立法院进行投票,而未对协议进行承诺的逐条审查。

  近年来,台湾已经出现了左倾的苗头,但还未出现可靠且理念真诚的左翼政党。而大多数所谓的反财团、反资本和反全球化的运动都喜欢搭两岸关系便车,认为马英九与财团勾结,大财团则是两岸关系缓和后最大受益者。学生运动将台湾一些民众近年来对马英九两岸关系政策上的不满推向了高潮,触及了人们关心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国民党的独裁历史、以及台湾与大陆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不断崛起的北京坚持“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经贸往来越频繁,台湾越依靠大陆,最终必将与大陆实现统一。贸易自由一说在这一事件中似乎不能简单适用。

  坦白说,以台湾今天的文明程度,流血和暴力镇压几乎不可能出现。至于社会运动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是否应该尊重民选政府、尊崇体制?而纠正其偏差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占领立法院和攻陷行政院是否是很好方式?学生的社会运动能不能代表台湾人民?动用警察权强制驱离学生是否有正当性?都值得探讨。

  美国社会学者赫希曼认为,面对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的衰落时,一般有三种选择:忠诚、呼吁、退出。显然学生们的诉求属于呼吁。代议制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可以呼吁,抗议,但纠正方式并不仅仅只是如此。台湾不是大陆,驱离学生有本质不同。除非你在质疑当年大多数人选举出的马英九政府的合法性,但若是如此,你可以去推翻,甚至对公权力诉诸暴力。

  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是出于自己的判断,又有多少是搭便车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马英九危机公关能力饱受批评,而且缺乏政治智慧,这样的结果除让大陆微博上的脑残粉雀跃外,哪一方都不讨好。至于一些台湾媒体发表的“台湾民主法治最败坏的一天”的看法,则有点上纲上线,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台湾问题症结是“与捆绑了十亿消费者的威权政体打交道”

  撤回服贸、重启谈判再所难免。但怎么能够与大陆签一个不损主权又保经济成长的协议,对当下的台湾,是个无解的难题。不签又能怎么办,能提出一个替代的经济成长政策么?作为一个几乎完全靠贸易的经济体,台湾能放着身边巨大的经济体不开放吗?

  即使民进党在未来几年内,在所有的选举中大获全胜,完全执政,也很难改变两岸关系不断拉近的长期趋势。

  台湾经济依赖于贸易,而大陆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台湾巨额贸易顺差的来源。在台湾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中,大陆处于中心地位。台湾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有80%流向中国大陆。除了这种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之外,大陆还在以许多其他方式对台湾施加影响力,造成难以长期抵御的局面。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大陆区域依然布有导弹,大陆施加的影响,包括双边和地区性经济协议,制约了台湾的国际空间。服务贸易协议便是如此,马英九政府称,没有这一协议,台湾就不能与其他国家和贸易组织签订协议,比如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组织。

  大陆对台政策也会左右在大陆有投资和固定资产的数十万台商的政治选择,这些台商有不少是巨头。过去两岸达成的许多共识,也许只能说是国共共识,或者说是“郭台铭共识”,因此马英九才会不断被质疑。

  理论上,这很正常,民主社会里,商业巨头本身就有影响政策的能力,欧美也是如此,一些跨国巨头公司也游说国会,让当局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对华政策。但因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使得这种让步有可能是致命的。比如2012年大选期间,一些商业巨头在临近投票前公开表达了对马英九的支持以及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担忧。自从台商蔡衍明入主台湾著名的传媒集团旺旺中时后,这家媒体变得比大陆在香港投资的那些左派媒体还无操守。


上一篇:有“鲜奶吧”内苍蝇飞来飞去   下一篇:晾晒枸杞隐患多多 专家推荐冻干新品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