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抗周期能力强的特点在当前形势下也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尽可能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扩大化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
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涨幅回落,越来越多品种呈现出下跌态势,与我国宏观经济偏弱、气候条件整体有利、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性规律等因素有关。今年7月份虽然受到国际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我国局部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冲击,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的态势,表明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已经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从周期性波动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已经进入到由涨幅回落到趋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受到我国农产品产销组织发育滞后和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稳定的基础比较脆弱,加之消费者预算趋紧和食物替代弹性增大,极有可能少数农产品的价格下跌相继传导到其他相关农产品,引发农产品价格整体下跌以及部分农产品价格跌幅不断扩大。考虑到农产品价格对我国农民增收的作用以及对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短期内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要目标应是尽可能地防止价格下跌品种的增多,下跌幅度扩大化,更要避免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维护农产品市场正常秩序和稳定。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好政策托市、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短期市场调控和加快产销组织培育以及积极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政策措施。
警惕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杨军(中科院地理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受前期较高农产品价格影响,全球各国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较高,而明年全球经济增速不大,而且复苏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石油价格下跌,生物质能源发展也趋于平缓甚至停滞,农产品需求总体不旺,明年农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涨,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甚至相对于今年还将有所下降。玉米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大豆”值得关注。
目前阿根廷、巴西的玉米和大豆采用美国新技术的步伐加快,增产速度很快,阿根廷的玉米一旦突破检验壁垒,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我国。如果我国玉米价格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下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将面临进口及走私的冲击,形势较为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的总热量基本没变,但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5年之前,是用细粮替代粗粮;1995年之后,是用肉蛋奶替代主粮。
目前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相当于韩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日本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从日韩经验看,我国肉蛋奶消费还将较快增长。但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人口老龄化、农业副业化、非熟练工工资快速上涨等问题,农产品生产可能不再是我们的优势了,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变革值得关注,并将成为驱动我国未来农业和农村政策变革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重点可以适当调整,需要将重点放在保障口粮安全上。
稳定农产品价格要做好总量平衡
于冷(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农产品价格是表象,价格变化背后是供给与需求波动的问题。由于农产品各品种之间存在替代性,所以价格变化时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但只要把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控制好,价格就会趋于稳定,而结构平衡问题应该依靠市场解决。
在农产品总量平衡上,大国、小国的做法和经验各不相同。美国这样的大国有高效率的农产品营销体系,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了对总量的控制。而小国则要抓好抓好地域特色品种,其他品种短缺和结构平衡只能依靠国际市场来调节,比如日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国家层面来看供给量和需求量是平衡的,但是要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应该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都有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很多供需错位和价格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效率低所导致的。
为此,国家层面要立足国内,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主要是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对于品种短缺问题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调剂;而对于小品种农产品和区域性农产品,国家要有总量上的考虑,但更多地应该依靠地方政府和市场配置,地方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和必要的干预解决结构平衡问题。
影响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因素日益增多
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市场预警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防止不利于市场稳定的趋势发生,减少价格的大起大落。近年来,影响市场波动的因素日益增多,除了由农业空间布局分散和地域性、生产季节性以及市场信号时滞性等特征决定的农产品市场周期波动外,一些不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因素对农产品市场波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有悖供需法则的现象时有发生。蛛网理论告诉我们,农产品市场的周期波动是一种常态,但这不等于说市场预警不能作为,市场预警的作为就是要在减小周期波动频幅上做出努力。这需要通过市场预警信
息供政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但这种干预除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外,更要遵循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融合的客观规律,背离这一客观规律进行的任何“过度”干预,必定会事与愿违,导致波动频幅加大,市场上常见的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值得我们对干预效应进行反思。有悖供需法则的市场波动危害更大,在研究市场波动并进行市场预警时,可以将期货投机、质量安全事件、走私等因素作为虚拟变量加以考虑,以科学设定预警线,供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参考并做好相应预案。
确保农业核心产业主动权是关键
朱信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玉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关键要看玉米产业的主动权在谁手上。2004年我们之所以在一夜之间就丢掉了大豆产业,那是因为我们首先丢失了主动权。在大豆压榨企业普遍面临困境的时候,国际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我们不设防的情况下将其收购或兼并,而当国际资本控制大豆产业主动权之后,使用什么原料当然也就是人家说了算。因此,尽早完善与国际资本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前我们必须要做的头等大事。目前CPI构成中食品类的权重仍然过高,当前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CPI编制要服从于这个大局,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就会人为高估农产品对CPI的影响,放大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包括构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在内的宏观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启动。为什么国家统计部门不发布核心CPI用于引导宏观货币政策和市场呢?目前学界讨论更多的是妥协舆论压力的结果。与统计部门常规公布的标题通胀不同,货币当局如果以核心通胀为指导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与公众沟通的难度就提高了。因为与媒体常常更为关注标题通胀、公众对日用品价格更为敏感不同,核心通胀对一些项目的剔除和权重的选择降低了该指标的透明度,而反映物价趋势变化的项目也常常更为远离公众日常直接接触的项目,这两个方面都可能使以核心通胀为政策参照的货币当局面对较大的舆论压力。反过来讲,要想一国央行真正以核心通胀为指导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其独立性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