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健品、药品……走进药店的你分得清楚吗?现在有的食品在宣传上拼老命往药品队伍里蹭,希望借“奇效”名号得到市场青睐;有的药品则把自己包装成食品乃至可爱糖果,不然父母不敢将其每天喂孩子嘴里。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上,总是“奇葩”辈出,节操尽碎。
去年以来,有两单行业曝光情况可谓“围城”——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不少胶原蛋白产品被披露违规宣传,别说药品,连保健品批号都没拿到,真身为普通食品,却狂轰滥炸宣传各种保健功能。而根据我国《食品法》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无独有偶,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多家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鱼肝油,既非药品也非保健食品,采用的水产加工品、糖果的标准,违规生产成婴幼儿食品,而厂家在推荐给家长时还别有用心将其塑造成婴幼儿糖果食品。节目称鱼肝油是药物,最好遵儿科或营养科医生医嘱服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处方药为了销售,终端药店通过各种造假手段,帮助消费者无需医生处方就可随意购买;非处方药每天在公交车上狂打广告,对副作用只字不提,导致患者药物成瘾……有业内人士向我吐槽说:“我拿着‘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低调卖产品,销量、名气还远不如人家普通食品,谁叫它敢沿街叫卖大声嚷嚷自己效果多牛呢。脸皮厚是一方面,我们给药店的返利远不及人家也是一大原因吧。”
如果一个行业里大部分厂家都开启“忽悠”模式,“劣币驱逐良币”就可能导致大家都没饭吃,比如胶原蛋白产品就是典型例子,去年遭打击到现在依然没恢复元气,一旦失去消费者信任,市场干脆整体将其打入冷宫。
劝诫企业爱惜自家名声的同时,还要提醒下走进药房的老老少少们:多请教医生、多网上做功课,做到进店买货心中有数,毕竟店员多少有利益牵扯其中,其建议最好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