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针对过期食品监管难等问题,4月26日,北京市食药监局发布通知,禁止对过期食品“重复利用、自行转运或随意丢弃”,而临近保质期食品,需设专区集中陈列,并设立消费提示。(4月27日《新京报》)
北京市食药监局强调,经营者应按合同约定,把未售完的临近保质期食品退货给原供货商或生产者,并建立退货台账。食品生产者或供货商接收退货食品后,应独立隔离存放并用显著标识区分。食品退货回收台账应如实记录退货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或日期、退货回收时间等,双方签字盖章,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
这些措施如果真的执行,可能存在一个问题:这些过期食品退回供货商或生产者之后,不准“继续销售、重复利用、自行转运或随意丢弃”,而要专门隔离存放并建立台账,最后究竟到哪里去?从理论上分析,存放到一定的时候,肯定会发霉变质,不丢弃的话就会变成一个污染源了。是不是需要请监管部门到场见证后进行销毁,然后在流水账上勾销?或者就放在低温冷库里永远存放下去?
对于过期食品,退回生产企业就是一个不恰当的决策。既然过期食品不能继续销售,不准重复利用,退回企业有什么实际意义?不仅增加运输成本,而且增加仓储成本,还不如就地销毁比较节约。更重要的是,过期食品一旦退回企业,就增加了监管难度,监管部门很难堵住其进行重复利用。想当年,南京的冠生园不就是把陈旧的月饼馅存放到冷库里,到下一年继续使用吗?如果不是央视记者潜伏了很久偷拍下来,监管部门是很难发现的。
这里暴露了制度漏洞。现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第3条规定,需要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主要为: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以上,只有第三种可以通过完善标识继续销售,前两种食品召回后都毫无利用价值,只能销毁,那么,有什么必要运回生产企业销毁呢?
已有上海市和浙江省出台的地方规章明确,不允许销售的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下架后一律就地销毁,不许运回生产企业,譬如浙江省工商局的《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如若允许把不安全食品召回生产企业,然后,再来“打补丁”,禁止重复使用,实在是监管部门“庸人自扰之”。
应该从源头上修改完善现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让不安全食品禁止召回,一律就地销毁,并赋予各地监管部门就地监督的责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安全食品回笼使用。
■殷国安(江苏 市民)
(原标题:过期食品退回企业存放到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