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这是一份2008年以来机构首次公开看空乳业龙头股的报告,也是一份带来伊利股份三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的报告,这份报告却遭到了普遍质疑,被称为“事实不清、观点偏颇”,这就是光大证券研究员邢庭志写的《伊利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全面冲击》的研报,而报告撰写者曾被相关机构评为2013年最差分析师。
蹊跷之一:脱离市场实情推导毫无逻辑
在这份长达62页的报告中,邢庭志得出结论,预期伊利股份2014-2016年EPS为1.99元、2.04元和1.90元,6个月目标价22.7元,对应2015年11倍市盈率,给予“卖出”评级。
报告中,邢庭志看空伊利股份的理由集中在:认为伊利股份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伊利股份的常温奶经营战略将遭遇重大挑战,毛利占比71%的液奶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的持续高成长带来的替代风险。
对邢庭志的看空理由,市场多不认可。海通证券认为,邢庭志看空伊利的三个理由均不能成立。目前我国常温奶和低温奶销售额之比为8:2,沿海大城市约为7:3。低温奶最大的瓶颈在于冷链运输和销售,沿海不存在冷链问题,低温产品也仅占30%,我国原料市场在北方,消费地在南方,低温产品难以大面积推广,成本过高。另外,低温和常温的消费更多受到消费习惯驱动。
长江证券的分析师在《辨明长期逻辑》一文中指出了“研报”中的逻辑错误,常温酸奶只是近年乳业升级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品类,和其他品类没有替代关系。“区域奶企与全国奶企的替代”、“低温奶对于常温奶的替代”这两个论断也缺乏依据。
齐鲁证券分析师黄文婧认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主要受限于上游的资源稀缺,而不是终端的消费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这个阶段不存在产品之间替代之说,更多的是在共同增长。进口奶由于进口周期长、保质期短的产品属性特征,实际上给予的终端动销时长仅1.5-2.5个月左右,无法给代理商带来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不可能对国内乳制品行业产生颠覆性冲击。
普天盛道分析师雷永军撰文表示,该报告是一份先有答案后有论据的报告,完全背离了一个观察者应该冷静看待市场的基本态度。
蹊跷之二:同一行业厚此薄彼倾向明显
据了解,今年以来,在乳制品行业,邢庭志曾发布的4篇关于光明乳业的报告,却全部给予光明乳业“买入”评级。就在最近一篇关于光明乳业的研报中,邢庭志还给出了光明45倍PE的估值。然而对于3倍规模于光明的伊利股份,研究报告估值却只有11倍PE。
翻开邢庭志的研究报告记录可以看出,其进入光大证券后,从2013年起陆续发布研报,最开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酒业,研究点在贵州茅台、洋河股份、金种子酒,陆续转到光明乳业等。其中仅在4月份,邢庭志就发布了3篇光明乳业“买入”评级的研究报告。
蹊跷之三:小长假“突然袭击”投资者损失惨重
邢庭志这份报告选在端午小长假“突袭”发布,没有给投资者任何反应时间。小长假之后的第一个开盘日,受这份研究报告影响,截止当日收盘,伊利股份报收31.87元,单日跌幅达7.75%,53亿市值在当天内蒸发,也创下了伊利股份近三年来单日最大跌幅。
正是这份小长假突袭的看空报告,让伊利股份投资者损失惨重,53亿市值在当天内蒸发,持有该股的基金面临的浮亏也高达15.49亿元。国信证券分析认为:这是部分机构借做空报告一事出货。
蹊跷之四:基本产品搞错低级错误不断
令人喷饭的是,在这样一份所谓“专业”的报告中,连报告研究对象的基本产品也没弄清楚,在最初级的问题上也闹“乌龙”。如报告在开头,将蒙牛旗下的产品特仑苏误认为是伊利的产品,称将受到光明莫斯利安的压制,这竟也成为看空的伊利一大理由。
专家呼吁:规范证券市场环境不能给一些机构和个人屡犯乌龙的机会
这样一份“蹊跷”的报告为什么能够出台?网友也表示了不理解。有人评论道“一般人不会干这种傻事,即使符合事实,也不会和不敢发这样的报告,其中肯定有某种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和证券行业竞争的加剧,不排除一些证券机构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市场众多的质疑也让光大证券这份报告被称作“乌龙研报”,更有市场人士呼吁,对比去年光大证券乌龙指造成的损失,监管部门也应该介入调查,给证券市场营造一个透明和公平的环境。
责任编辑:张慧琳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