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原来并不是中国的强项。2005年,由于能耗高、污染严重,受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所限,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纷纷放弃抗生素原料生产。同年,这一产业迅速转移至中国和印度。印度主要以化学合成法制备抗生素原料药,中国则采取生物发酵法,由于环境成本低,中国迅速成为抗生素原料药的“世界工厂”。
生物发酵法制备抗生素原料药,主要原料为玉米、山梨醇、豆油等粮食和粮食产品,同时需要大量的水、煤炭及电力。具备煤、电价格优势,水资源较为丰富,又是玉米主产区的内蒙等省份,遂成为该行业“首选”。
业内人士介绍,制药工业属于精细化工,其特点是产品品种多,生产工序多,使用原料种类多、数量大,原材料利用率低。一般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几步甚至十余步反应,使用原材料数种或十余种,有的甚至多达30~40种,原料总耗有的达10公斤/公斤产品以上,高的超过200公斤/公斤产品。从而产生的“三废”量大,排放物成分复杂,污染危害严重。简单说,就是100吨玉米等粮食产品、1000立方米水(1000吨),才能产出一吨抗生素中间体,那么在此过程中,1099吨物质就要成为废渣、废水和废气排放掉。
产业政策玄机
国家限制发展产业为何在内蒙古地区大规模推进,内蒙古发改委未正面接受记者采访。相关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在2010年和2012年针对蒙西和蒙东编制过两个产业发展规划,这应该是代表了自治区对各种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官方声音。
记者获得的两份文件,分别为《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下称“西部经济带规划”)和2012年8月自治区发改委编制的《蒙东规划》。
西部经济带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材料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并有“化解生态矛盾”、“化解环境矛盾”等原则性论述。蒙东规划对规划所覆盖的东部7个盟市进行了分别论述,其中4个盟市的“重点发展产业”中,包括“高起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和“生物制药”。“加快玉米深加工产品开发,强化污染治理,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玉米发酵工业基地。”蒙东规划写到。
玉米发酵属高污染行业,如何化解玉米深加工与生态环境矛盾?规划写到:“加强生物制药、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水污染治理,削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
记者发现,规划内容缺乏可供操作的细则性规定,泛化表述的“农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工”正好给抗生素原料药等生物发酵类企业提供了保护色。
在托克托、呼伦贝尔等地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重污染企业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的,这些污染企业享有土地、税收方面的各种优惠,有的甚至还拿到了政府赠送的某煤矿部分产权。
完成招商引资指标,是污染企业北进内蒙的主要契机。另一方面,每年生产的大量玉米、大豆等粮食也需要就地转化,增加农民收益。政府、农民、企业三方需求找到了契合点,生物发酵产业遂得以在大草原上高歌猛进。
但是,这个产业却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过剩产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和高污染带来的生态危险正在不断的酝酿和发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