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员下榻的酒店,不见热烈欢迎的横幅;在委员入住的房间,不见鲜花;发给委员的提案注意事项中,首先就在醒目位置提醒委员尽量在网上提交提案……简约中透出了勤政务实的新转变,这是本报记者这两天跑“两会”的最深切感受。
“两会”今天正式拉开大幕,先期赶到北京的本报庞大记者群也早已全部就位,“扑、堵、追”委员,利用各种关系和委员套近乎、寻找采访机会,把读者的声音传递给委员,再把委员的回应反馈给读者,虽然劳累而紧张,但一谈起“两会”话题,个个都兴奋异常。
有着多年“跑会”经验的本报记者王鹤,昨天下午参加了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的“首秀”,在饭桌上提起吕新华的表现,王鹤滔滔不绝,“在他的吴侬软语中打上了明显的外交痕迹”、“对记者态度极为友好”、“罕见地对自己的第一次表现打分”……通过他的描述,一个个性丰满的新闻发言人形象跃然纸上——没有新角色的紧张,却有着新的改变和新气象。
昨天还有一批本报记者随广东省代表团一起进京,在飞机上记者卢文洁、李栋就“扑”向了代表,并“挖”出了广东代表团不设贵宾候机区、不切蛋糕不开香槟的“猛料”。在记者眼中,这些是可以写出来的新闻。然而在公众看来,这却是新会风新期待的一个表现。
其实变化不只有这些,本报记者从这几天的“泡会”中,还发现委员的吃和行同样体现着无处不在的新会风:60元钱的自助餐,菜式简单得就和家常菜一样,普通的榨菜肉丝汤,水果只有西瓜,没有酒水,没有大鱼大肉;统一乘坐大巴,一路上没有警车开道,没有提前封路,只是过红绿灯时,才会有短暂的控制放行。细微的改变让记者感到耳目一新,也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切实转变作风的决心。尤其在被人称为“首堵”的北京,不封路更是传递出了亲民为民的务实理念。
事实上,记者跑“两会”,他们不但是记录者,本身也是观察者、思考者。对这一次“两会”的直接感受就是有了新变化,带来新期待。大家的共识就是:改会风不是求表面、图形式、做做秀,它不仅体现在不浪费、不扰民上,还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内容上,要让“两会”成为一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进国家进步的政治舞台,这才是人民群众眼中最愿意、最期盼看到的新会风。跑这样的“两会”,记者也是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