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时陆路交通不便,蔗农们大多走水路运输,一到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间,当甘蔗收割时,珠海西区的水道上几乎都是一条条运输甘蔗的船舶。“河道上几乎都是跑运甘蔗的,密密麻麻,一条接一条望不到边。”直到2000年,蔗农赵有明依然能目睹这番胜景。
广袤的甘蔗也成就了珠海的一景。上世纪80年代,国内知名导演谢添决定拍摄一部反映劳动者工作的电影,取名《甜蜜的事业》,经过多地探访,最终将拍摄地点敲定在了平沙农场。平沙糖厂和当地不少老蔗农至今依然记得,电影拍摄时,演员们在蔗林里钻来钻去的情景。后来,凭借这部电影,谢添在第三届“百花奖”评选中荣获“最佳导演”。珠海蔗糖产业和蔗林也一度声名鹊起。
往事
除了电影《甜蜜的事业》,珠海的蔗糖产业也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如风靡一时的本土方言剧《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裁缝佬”的扮演者卢家全早年下放知青时,就在平沙砍甘蔗。
国画大师关山月之女关怡1963年也被下放平沙,与蔗农一起劳作。多年后,她向媒体表示,“那段知青生活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改变了过去在城里娇生惯养的生活”。
最后的时光
●1978-2003
工业吞噬蔗林
国外的廉价糖浆、白糖进入国内,糖厂利润不断下滑
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和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地处特区珠海的甘蔗种植也难逃吞噬的命运,逐渐被工厂、楼盘、鱼塘、果园取代,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各大糖厂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数据显示,高峰时,珠海甘蔗种植面积30多万亩,但到了2003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只剩下12 .68万亩,至2004年,萎缩至不足7.5万亩。
林平就是2003年转型的一名蔗农。“种甘蔗太辛苦,又不挣钱。”林平介绍,其当时种了10亩甘蔗地,每亩可收获甘蔗5吨,但收购价当时很低,才180多元一吨,一年才挣9000块钱,刨除人工、化肥,几乎不挣钱。这一年,27岁的林平将甘蔗地交回社区,自己进了珠海市区一家工厂打工,一个月收入有1400多元,远比种甘蔗强。
“现在的游艇工业区、红旗联港工业园以前都种满了甘蔗。”黄启光不无失落地说,当年的青纱帐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甘蔗面积的急剧萎缩,导致糖厂开工严重不足。平沙糖厂过去收购的甘蔗足够生产四五个月,后来因原材料不足,只能压缩产能,开工的时间也锐减至两个月,一年中大部分时候机器只能闲置,亏损也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 T O,国外的廉价糖浆、白糖涌入国内,进一步冲击了已经尽显颓势的国内糖厂,利润不断下滑。内外交困之下,1999年,珠海五山、白蕉糖厂最先支撑不住宣布政策性破产。2003年,建成于1960年的红旗糖厂也停产了。
●2004-2008
自救努力泡汤
种甘蔗没钱挣了,即便是糖厂的保底价也无济于事
曾经在珠海繁荣半个多世纪的糖业迎来了最后的时光。2009年,苦撑6年的平沙糖厂也宣布停榨。黄启光说,在这之前,平沙糖厂曾经试图自救,于2006年左右进行了改制,从国有变为民营,激活创造力,又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将过去主要生产原糖,逐步引入了炼糖设备。
2008年左右,平沙糖厂还与仅剩的乾务糖厂合作,由前者出资承包后者的运营3年,试图解决珠海甘蔗种植面积大减,原材料不足的窘境,摆脱过去两家糖厂竞争甘蔗原料的局面。为了避免更多农民放弃种植甘蔗,糖厂还推出蔗糖价格挂钩制度,即在蔗农种植甘蔗时,提前一年给出一个保底价,以保护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待蔗糖出厂上升后糖厂按相应的比例给予蔗农。
但这些努力仍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种甘蔗没钱挣了”,越来越多的蔗农们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是糖厂的保底价也不能挽回他们放弃种甘蔗,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的决心了。珠海知名网友“@关注平沙”就是一名蔗农子弟。他说,父母原籍茂名,1993年来平沙立新社区种植甘蔗,每到甘蔗收割的日子,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在甘蔗地里砍甘蔗、捆成一扎,扛到码头过磅卖,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回忆,一天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手不断被磨出水泡,挤破了又磨出来,肩膀也肿了,饶是如此,一家三口辛苦劳作,2008年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只有8000块钱左右,又累得很,这一年,家人就改种香蕉了。
数据显示,2008年,珠海甘蔗种植总面积仅剩2万多亩,总产量不足1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平沙糖厂日加工甘蔗3500吨的产能需求,造成产能浪费严重,没有甘蔗可榨,一个榨季下来糖厂亏损1000多万元。几经挣扎,曾被珠海人视为名片的平沙糖厂最终倒下。
●2009-2014
“甜蜜事业”过去
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终究难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2014年3月13日上午,南都记者再次来到平沙糖厂,昔日高耸的烟囱、厂房已经被推平,即将上马房地产项目,只余几间大仓库和少量建筑物保存下来。糖厂的招牌早就被撤下,换上了崭新的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牌匾,还盖着红布。在糖厂工作了30年的一名老保安正在一个年轻人的带领下,打扫门前的卫生,下午这里将举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揭牌仪式。据透露,余下的仓库将主要用于影视剧拍摄。
早些时候,在斗门黄洋河畔矗立了50多年的白蕉糖厂同样被拆迁,按照规划,地面上腾出的600多亩空地上或会引进大型楼盘和大型商贸城,使之成为除井岸镇以外的又一个城区商业居住中心。
2014年3月5日,最后一个糖厂———乾务糖厂也宣布停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甜蜜事业”就此成为历史。无论曾经如何辉煌,一旦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糖厂终究难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再度走进乾务糖厂,高耸的黑色烟囱和涂满岁月痕迹的斑驳老墙,处处散发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古味儿,仿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远处现代化厂房、楼盘的映衬下,独具特色。同行的摄影记者感慨,这里真有沧桑感和工业美感。人们唯独感受不到市场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