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发挥城镇化的先发优势,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城市顶层设计,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完善“一中心、多支点”的组团式城镇群格局,不断提高核心城区的首位度,推动各镇加快就地升级发展,打造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节点,以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紧密联结,以优美的生态绿化带融洽分隔。结合轨道站点TOD开发,推动城市功能布局优化,进一步完善市镇交通、商贸等功能配套,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南城国际商务区建设。按照打造“城市会客厅”的要求,加快南城国际商务区建设,尽快完成土地注入、收地等基础工作,确定准入条件、开发时序与合作模式,抓紧启动市政工程,引进一批总部企业和高端服务业。整合提升中央商圈和各镇商业片区,建设更多环境美、质量好、服务优的商场,让市民愿意在东莞消费,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
加快轨道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地铁2号线一、二期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实现“隧道通”和“轨道通”,启动运营筹备,为2015年通车做足准备。加强沿线土地统筹开发。推动现代有轨电车试验段规划建设。加快虎门港澳客运码头、高铁虎门站开发建设。加快梨川大桥、东平东江大桥、从莞高速东莞段、环莞快速路二期等建设。扎实推进4G网络、天然气管网、江库联网等工程。加快电网建设,确保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5项。进一步打通镇村联网路、断头路、跨界路,构建“一张网”全覆盖的交通设施网络。
推动“三旧”改造常态化、长期化。探索组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中心。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引导集体和民营资本参与“三旧”改造。加强规划管控,实施分区控制、差别化地价等政策。每年预留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支持成片更新改造。实行财政补助、不设容积率上限、有条件分割销售等优惠政策,鼓励“工改工”和建设工业大厦,从严控制改建商品房,真正腾挪出新空间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以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完善大岭山、银屏山森林公园二期配套设施,启动常平旗岭等森林公园建设。抓好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绿道管理。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清洁空气等行动计划。加强石马河、茅洲河、沙河、马嘶河、潼湖等跨市河流污染共治,加快挂影洲围中心涌综合整治。试行河长制。有河流污染的镇街至少完成一条内河涌整治,力争实现不黑不臭。完善截污支次管网,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效果。加强东江水源保护,提升供水水质。用好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专项资金,推进“绿色水乡”等九大示范工程。加快淘汰黄标车,扩大环保限行区域。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推动产业配套所需的污染企业进驻环保产业基地,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青山绿水、呼吸到清新空气。
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积极构筑幸福保障网
把建设“平安东莞”作为民生首要任务。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重点打击“两抢一盗”、电信诈骗、黄赌毒、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公安新情报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建成6000个高清视频监控点。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重大隐患排查整改,深化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全面推进消防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加快城市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强化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集中解决积案信访和突出问题,加强欠薪逃匿预警监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全感,尽最大努力尽可能让群众走在路上不担心被抢包,住在家里不担心被盗窃,睡在床上不担心有火灾。
认真解决垃圾处理、城市内涝、食品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探索垃圾处理利益平衡机制,加快环保热电厂选址、新建和技术改造,建设花园式、公园式、让市民放心的现代垃圾处理厂。加大存量垃圾治理力度,探索将垃圾填埋场改造为休闲绿化公园。推进垃圾分类及收运处置。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市镇内涝整治。加快123宗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推进通讯基站的规划建设及景观化改造。加快“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积极治理交通拥堵,完成市主干公路交通堵塞点改造工程。开展城市“六乱”和无证医疗机构、生活噪音等专项整治。坚决遏制新增违建,逐步消化存量违建。加强农产品检测和食品药品监管,加大假冒伪劣产品查处力度,确保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全面发展文教体卫等各项事业。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支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文艺精品创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制定和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整合提升虎门销烟遗址、南社和塘尾古村落等旅游资源,推动东莞从旅游客源地向目的地转变,让世界各地不仅认可东莞的经济发展,也被东莞的文化历史所吸引。全面落实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各项措施。提高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补助标准。健全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政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中职学校专业向工科为主转变。开办外国语学校,异地扩建启智学校,筹办康复实验学校。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体育设施。积极筹办苏迪曼杯。办好第八届市运会。推进市人民医院分院、儿童医院、中心血站等建设,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妥善化解医患纠纷,建设平安医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和便宜。
加强对欠发达镇村、困难群众和对口地区的帮扶。完善市镇主导开发、三级利益共享的统筹发展模式,探索镇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大型基建、园区开发和“三旧”改造。完成村居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提高市内扶贫实效,力争欠发达村村组两级纯收入增长8%以上、贫困户总脱贫率50%以上。织牢社会保障的安全网,完善社保体系,加大就业资助、教育救助、慈善救助力度。加快深莞惠一体化步伐,深化穗莞战略合作。加强对口帮扶韶关工作,共同成立东韶实业公司,加快“一园一城七组团”开发建设。继续做好省内“双到”扶贫以及对口支援新疆兵团第三师、西藏林芝、广西河池等工作。
七、加强自身建设,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