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5%,削减燃煤80万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其中出口增长7%;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增长12%;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5%左右。
上述目标,与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和“十二五”规划作了衔接,增加了削减燃煤指标,充分考虑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我市发展环境与支撑条件,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各方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我国北方地区的领军者、排头兵。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启动实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和事权、财权关系,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和创新,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制度创新,探索建立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综合改革创新区。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壮大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范围。支持设立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和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法人机构。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造一批品牌优、效益好、行业领先的大集团;推进清理整合,放开搞活100家国有企业,清理退出150户劣势企业和低效资产。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机构通过资产收购、产权受让、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继续推进天然气、供热、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疏导价格矛盾,理顺价格关系。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业设施所有权确权试点。总结借鉴以往的经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上水平”活动。
在对外开放上取得突破。借重用好首都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招法,盘活资源,重点在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方面,积极承接首都产业“溢出”效应和功能疏解,加强与中关村战略合作,争取一批项目落地,加快打造现代化京津“双城记”。支持企业在河北环津地区建立天津产业转移园区,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为津冀两地优势产业配套。深化与内蒙古、山西等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继续推进面向500强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总部型企业引进。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按照国家部署,继续做好对口援建和帮扶工作。引进国内外贸易企业,培育更多民营及中小外贸主体。完善自主出口品牌培育、宣传和保护体系,建设自行车、地毯、乐器跨境电子商务孵化器。大力开拓东盟市场,充分利用东盟合作基金拓展港口等基础设施合作和机械、化工、电子零部件等投资。推动有条件的设计、建设和建材企业联手到境外承包工程,带动钢材、水泥、装备等产能出口。培育汽车进口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进口服务辐射功能。
(二)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核心,在美丽天津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美丽天津·一号工程”为抓手,加大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市容和生态环境,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让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环境。
高水平实施“四清一绿”行动。切实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加强PM2.5的防治,做好与周边省市的联防联控,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抓好控煤、控车、控尘、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新建项目排放,陈塘庄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建成投产,城市建成区全面限行黄标车,完成钢铁企业脱硫除尘综合升级改造和2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硝治理工程。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控源治污,重点治理工业企业废水直排和工业废水渗坑;封堵切改,对入河排污口门进行综合治理,补充河道生态水量,加强水体连通,改善水体循环与交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实施清洁社区和村庄行动,社区实现居委会组织建设和物业管理全覆盖,着力解决村庄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环境整治、村庄绿化、长效管护机制等问题,建成清洁村庄2000个以上。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实施外环线绿化带建设工程、独流减河和永定新河绿化治理工程,推进津南、官港、北三河等郊野公园建设,创造更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全年造林26.5万亩。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严把节能减排环境关。出台贯彻落实国家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实施消化、转移、整合、淘汰“四个一批”压缩过剩产能。淘汰钢铁产能50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给我市“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继续实施10项重大节能工程,抓好重点园区、行业、企业节能。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坚决控制增量,不再新建燃煤纯发电项目和工业燃煤锅炉,逐步削减存量;积极参与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区域能源合作,将传统输煤方式转变为输送气、电等清洁能源;争取国家能源局支持,推动“西电东送”电源及输电通道建设,加快内蒙古煤制天然气及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尽快启动内蒙古能源化工基地项目;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他清洁能源,扩大利用规模。完善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降低经济社会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