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于振国,安阳市工商系统不少人都知道他,这个身材瘦瘦的50岁男子在打假方面的功力甚至比专业人士还要高,因而许多人送他绰号“火眼金睛”。3月2日,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见到了这个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奔走数年的打假义士。
缘起:一根问题火腿肠
于振国从事打假已经有5年了。谈起第一次打假的缘起,还要追溯到2009年。一天,于振国在超市购买了几根火腿肠,切开其中一根准备食用时,却看到火腿肠中有灰色塑料丝状物。
“当时没有切断,那根东西一半露在外面,看上去很像编织袋上的东西。”于振国之后便把这根火腿肠交给了商家进行交涉,商家并没有表现出对此事的重视,只是想赔偿了事。
“这根火腿肠是一家著名的肉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商家没去调查火腿肠中的丝状物,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明物质,更没有告诉我们以后要怎样进行改进。” 于振国叹了口气接着说,“这么大的公司企业,这么响亮的品牌,做食品竟然这么不严谨!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人身安全,他们的态度让我觉得,他们这是拿老百姓的健康开玩笑。”
于是,于振国第一次走进了工商所,将问题产品交到工商人员手中。“我觉得把这件事做好就是我的使命。专业的工商人员在人员调动和精力上毕竟有限,社会上需要有人监督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有人去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于振国坚定地说。
深入:非专业人士的暗访
从那以后,于振国工作之余就到大小超市内转悠,发现过期食品、涨袋食品、“三无”食品等问题产品时,就会及时告知店主。“我常去店里向他们反映问题,有的人很不理解,说我不是工商局、卫生局的人员,也没有执法证,凭什么对他们指手画脚。当时听了心里挺难受,但过后还是鼓励自己把事情做下去。”
长期“游逛”超市的于振国发现一个问题:大部分一次性纸杯都没有QS标志,有的纸杯外包装上没有厂名厂址,有的即使有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之后却永远“无法接通”。“我得把这件事弄清楚。”于振国于是借着一次到南方出差的机会,来到了一个生产纸杯的城镇。
于振国介绍,制造纸杯的厂家都集中在这个小镇,他以采购者的身份到达那里后,见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
“加工厂房属于家庭小作坊式,厂房内泡纸浆的池子是露天的。有的作坊甚至只有三五十平方米。”于振国说。
在厂里负责人的带领下,于振国来到了生产纸杯的现场。“当时我就震惊了。我首先看到的就是泡纸浆的池子,里面的纸浆甚至还混杂着带血的卫生纸,那场面太恶心了。”于振国回忆说,“那儿的气味令人作呕。虽是夏天,但厂房内基本没有苍蝇或其他昆虫,因为工人正把墙角堆放的成袋的荧光剂和漂白剂等化学制剂往机器中倾倒,这些化学制剂足以让现场的虫子不留一个活口。”
与上面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厂房内的工人全都戴着厚厚的口罩。“正规的纸杯生产厂家工人也戴口罩,那是怕自己身上携带的病菌污染产品,而他们却怕产品上的病菌感染自己。”
整个过程,于振国都用随身携带的针孔摄像机完整地拍摄了下来,并将它们交给了工商部门。执法人员随即对辖区内所有的纸杯生产点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对所有的不合格纸杯都进行了下架处理。
心声:打假会继续做下去
为了多了解相关法律,于振国研读了大量的法律条文,上千条国家、地方以及行业标准。对于市场的长期巡查使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问题产品基本上都逃不出他的眼睛。
在保障食品安全的道路上,于振国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他常常追根溯源去找问题产品的生产厂家,劝说他们改进产品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我曾当面质询一名生产问题产品的厂家负责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会不会让自己的家人使用?会不会让自己的朋友使用?如果别人也生产问题产品,能否保证自己就一定碰不到?每个人、每家厂商都应为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担心自己吃食品安全的亏。”于振国说。
这些年,于振国出资十余万元对上百种不同批次、品牌的蜂蜜做了质量鉴定,免费为数十家超市的员工做了产品培训,并帮助工商部门对上百种问题产品做了抽检……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让广大消费者加入到打假的行列中来,用实际行动提高维权意识,让市场得到净化,让企业、超市具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事,我一直在努力做着,也将会永远地坚持下去。”于振国说。
文章录入:郭聪 责任编辑: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