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宣布将太赫兹技术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举全国之力进行研发。受国家多个部门委托,刘盛纲在北京主持召开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终于确定了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在此后的时间里,年过古稀的刘盛纲始终坚持在实验室第一线,亲自进行公式推导,亲自撰写论文。2012年,刘盛纲年近八旬,他在世界顶尖物理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论文,公开自己的新发现。在论文尚未公开发表前,美国《自然》杂志就对其进行专版评论。
如今,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研究中心已是四川省的重点实验室。刘盛纲本人更是被国际太赫兹领域的专家称为“国际太赫兹先驱”和“中国太赫兹之父”。至今,他仍奔走在实验室一线和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上。
治学严谨
两次受邀为诺奖提名
2000年,一封来自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的邀请函,送到了电子科技大学,收信人是刘盛纲。
邀请信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专家们和秘书手写签名的,特邀刘盛纲为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推荐名额不得超过3人。收到这封信后,刘盛纲很诧异,但他最终没有回信,因为他实在无法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到合适的科学家人选。
第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再度来函。盛情难却的刘盛纲左右为难,但一番慎重思考后,还是回信放弃推荐,称在中国物理电子领域还没有合适人选。
“我要提名的话,肯定是提名中国的科学家。但是,即使(现在)1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没有感觉到,或者发现我们国家在应用物理,特别是在物理电子学这个领域里面,有任何人能够作出符合诺贝尔奖标准的(成就)。”刘盛纲说。
对刘盛纲来说,虽然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提名人、陈嘉庚信息科学奖、英国皇家巴顿奖在内的诸多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1980年被评选为学部委员(即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一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民主评选新的学部委员,刘盛纲才47岁。知道被评选为学部委员,刘盛纲还是通过报纸才知道的。名单公布当天,他和大儿子刘朝宇在学校散步,刘朝宇提醒他报上有他的名字。他去看,才发现自己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且是中科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
“选上时自己不知道,材料表格谁帮我填的,一概不知道。非常严格地被选上,自己一点都不知道,所以我很高兴。心里头非常欣慰,从来没想到要有什么其他事情,什么房子、待遇、地位,从来没想到。老朋友见面就握个手表示祝贺,就这样。”说到这里的时候,刘盛纲重重地点了点头,仿佛沉入了美好的回忆。
和对待荣誉的态度一样,虽然曾有过校长、政协委员、各种协会会长等头衔,但在刘盛纲的名片上,他只列出院士、教授等不多的几个头衔。“美国的杰弗逊,在自己起草的墓碑碑文上给自己的头衔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校人。他还是总统,但他不看重那个。我也一样,我最看重的是自己的教授头衔。”刘盛纲说。
桃李满园
首先倡导和发起
研究生授位仪式
对刘盛纲的学生们来说,他就是个点子很多,又有点严格的老人。作为全国首批工学博士生导师及理科博士生导师,在5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刘盛纲培养了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除了平时的指导,学生的论文投出去前,他都要亲自看,亲自推导,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只要是为学生好,刘盛纲从来不怕麻烦。上世纪80年代,刘盛纲认识钱学森后,写信请钱老为自己的第一个博士生王俊毅评阅博士研究论文。刘盛纲也是严厉的,即使在外出差,他也会通过网络听取学生的课题进展汇报,对工作松散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对学生,刘盛纲最大的要求是学风严谨,不能急功近利。这一要求,最早来自列别捷夫。刘盛纲说,他师从列别捷夫为其担纲翻译时,拿到的讲义从来没有涂改,十分整洁。列别捷夫告诉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50周年校庆,刘盛纲将列别捷夫接到家中,除向老先生汇报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他还率领自己的老中青三代学生向列别捷夫郑重地鞠了一躬。对刘盛纲来说,师道正是一种科学的传承。
刘盛纲曾对学生开玩笑说:“等到我有一天走不动了,可能就说明自己没精力再进行科学研究了。到时候,你们这些学生到我家来,我把好的想法告诉你们,你们继续工作。”
鲜为人知的是,刘盛纲在国内首先倡导和发起研究生授位仪式。上世纪80年代,刘盛纲应邀到韩国浦项大学讲学,恰逢学生毕业。该校校长邀请他参加学生的授位仪式,在主席台观礼。授位仪式上,学生们身穿学生服、头戴学生帽,伴着钢琴曲走上主席台,校长亲自为他们颁发学位证书,仔细把学位帽上的流苏从右前侧拨到左前侧中部,并与学生握手祝贺,合影留念。
回国后,刘盛纲向教育部学位办提出了在毕业生中举行授位仪式的想法。学位办当时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反对。刘盛纲决定在电子科技大学先行办起来。拍板后,研究生部的工作人员跑遍了成都的制衣厂、裁缝店,甚至剧院、电影厂,都没有人知道要怎么做学士服。刘盛纲派人到图书馆找来一本《大英百科全书》,在里面找到了各种学士服的照片。1988年6月,电子科技大学88届的8名博士穿着博士学位服,参加了授位仪式。
对于教育,刘盛纲也有自己的遗憾:“我的老师花了几十年培养我成为院士,但我自己却没能培养一位院士。”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王海燕郝飞翻拍
□刘盛纲简介
刘盛纲,1933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肥东,物理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学院院士,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及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及奠基性工作。1999年获陈嘉庚信息科学奖。
2000年、2001年,受邀为诺贝尔物理奖提名人,2000年被邀请为国际爱因斯坦奖提名人。
2003年,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Kenneth J. Button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