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出课本,去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历来是一个值得正视的教育话题
深圳中学有一个以“社区支持农业”为主题的学生公益社团,他们关注的是食品安全和农业相关的系列社会问题。该公益社团与惠东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偏远客家村落白马村合作,为市民与村民牵线搭桥——市民提前预付生产费用,村民根据市民的需求,安排生产计划,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在果蔬成熟后,配送到市民家中。
在诸如补课令禁而不绝之类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的背景下,这样的新闻颇令人会心。课堂与试卷支撑不了一个人的成长,因为人毕竟不是一台考试的机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更应有灵魂的发育、情感的滋养与眼界的拓展。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出课本,去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历来是一个值得正视的教育话题。
事实上,稍稍留意一下,类似这样的做法在深圳并不“新鲜”。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方面,深圳的中小学生也秉承了这座城市的“实干”传统。几年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政治学科组就在学生中开展了“我为深圳‘两会’征提案社会实践活动”,一些学生“客串”了一把政协委员的角色,拿出了如《关于深圳代课教师及教师入编问题的建议》、《关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改进中国现有教育制度的提案》等“学生提案”,引起了较大反响。
而宝安区的福永中学则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编写本校教材《关注社会》之外,创新地将感恩行动计入“学生社会服务记录册”。显然,此举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对民生疾苦的了解,也可以让他们在大面积接触更宽广、更丰富甚至更直接的社会现实过程中,加强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意识。
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一个人才能更好地明白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相反,如果视野被教室与书本所封闭、切割,与鲜活的生活彼此隔膜,则可能导致内心的苍白。深圳是一个创意之城,希望接下来还能有更多更好的创意,来进一步鼓励学生服务社会、读懂社会、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