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
加强法治确保食品安全
据《2011-2012中国饮食安全报告》称,“80.4%的人对当下的食品没有安全感”。
去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改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本次送审稿从落实监管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机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6个方面对现行法律做了修改和补充。但是,本次送审稿对食用农产品与再加工食品、餐饮加工食品、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等未能明晰地界定。
修改现行《食品安全法》,对于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题,构建食品安全法治秩序可起到重要作用。应该构建起一个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救济三位一体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西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
建立食品阶梯质量标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产品质量提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米、面、油等目前流通中的大多数农副产品,国家(行业协会)都有相应的产品标准,这种标准往往被认为是一条“60分及格线”,被用于社会监督和企业参照,而这条线的上下两侧分别叫作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产企业很难去推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高品质意味着高投入、高成本,而高品质所应该对应的是高售价。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建立食品的阶梯质量标准。对于同一品类的食品,可建立不同的质量标准,通过分级,给市场明确的识别标准,让消费者在自己可承受的价格区间内,去选择更高质量的产品。通过分级,让企业有经济动力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密山东粮集团董事长翟友财:
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食品安全从生产到加工要实行全民监督机制,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由于黑龙江高寒气候原因,土壤有机质比较高,化肥在全国使用量是最低的,所以黑龙江生产出来的食品大都是绿色安全食品,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已形成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英措:
消除偏远地区食品安全死角
针对当前偏远地区还存在食品安全死角的现状,建议快速提高群众对食品优劣的辨别能力,同时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通过村村通等传播载体,在农村农牧区普及《食品安全法》,培养群众的安全消费意识;建立监督机制,做到食品安全有人管,发现问题有地方投诉;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卫生监督难以时时处处全覆盖的实际,动员群众中有知识的青年,多为大家传授辨别食品优劣的知识。
建议职能部门把对农村、牧区的小卖部、饭馆的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列为常态行动,并坚持记录,一经发现商家制假贩假,就列入黑名单,让商家能够被约束。同时,把农村、牧区的食品安全纳入县、乡两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范围,要对问题食品查处不作为或乱作为者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特派记者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