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变革
平易近人的“M记”冲击了传统中国饭店浓厚的官方等级色彩
除了看得见的食物,看不见的消费文化也在麦当劳风靡中国的热潮中发生着改变。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用于大众消费的饭店极少,外出就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很困难,而当时北京的饭店依据建筑、功能和所提供食物的品质和类型进行等级划分。经济改革前,饭店餐厅都是国有的,建筑和内部装潢都不得不与饭店本身在官方确定的等级制度中的位置相符。这个等级序列从面向外宾的星级酒店到正规饭店、大众饮食店直到简易的街头摊点。据此,一个饭店的菜肴供应、价格以及顾客类型都与他在登记中的地位相符,并有严格的规定。
而麦当劳等洋快餐提供的舒适宜人的化境和服务以及社会交往,对于当地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崭新的消费体验。北京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位于王府井大街南端,1992年4月23日开业当天就接待了4万多名顾客。这种西式快餐厅高校的服务管理、新鲜的食物、友好的服务、一尘不染的就餐环境曾经不断被北京媒体当做现代化的具体事例而加以报道。[详细]
在内地,很多时候麦当劳承担了公共厕所的功能。
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连锁店第一次给中国带来快餐文化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就出现了盒饭,但这并不算是正统快餐。“快食”“快吃”的“fast food”,是随着麦当劳等西方快餐连锁店在北京的开张而进入一般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的。对于热爱烹调的中国人来说,“不可食用但却使人满足”的体验慢慢被建构。麦当劳肯德基的进入,带动了一批中式快餐的模仿。仅在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开业两周之后,附近久负盛名的五芳斋饭店关门,代之而起的是卖各种美国汉堡、炸鸡、冰激凌的国际快餐城。当时,北京城多家中国餐馆参与了“炸鸡战”,模仿麦当劳肯德基发展中式快餐的餐馆,有数十上百家。时至今日,中式快餐已经更便宜,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但在二三十年前,快餐可能只是盒饭的同义词。 [详细]
中国人有了平民化的娱乐化场所和多元化的社会空间
部分是作为美国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象征,部分是由于具有异国情调的、令人愉悦的环境,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其他西式快餐吸引了各类的消费者。与传统等级分明的饭店不同,麦当劳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消费场所。无论是店面的布置设计,店员的服务和互动,还是半自助式的用餐形式,都给消费者以平等的感觉。时髦的年轻人,情侣,还是小朋友,都能在麦当劳实现自己的体验需求。更重要的是,区别于大饭店,没有等级观念的美式快餐店里尊卑感不明显,时至今日,仍有很多流浪汉或者乞丐会在麦当劳里休息,而不被人赶走。[详细]
麦当劳315晚会遭曝光的确暴露了其生产环节中的某些疏漏,但对其品牌影响多大须由消费者“用嘴投票”。而回顾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高标准”“规范化”“亲民”等标签不仅深入人心,而且也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中国的餐饮行业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网易新闻另一面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