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味,在老昆明人眼里,也许是一杯南来盛的咖啡,也许是一个越南硬壳面包;洋味,在年轻人眼里,也许是满街的洋菜馆,也许是一家家进口食品店。然而,有这么一群人,洋味已经从舌尖渗透到心灵,他们消费的不再是简单的洋商品,而是开始崇尚发达科技和先进理念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享受一种从内到外的舶来时尚,也无形中见证着昆明“洋生活圈”的变迁。
Step1
舌尖上的进口食品
昆明的洋货达人林子回忆,初识“洋味”,印象中是从一盒糖果开始的。大约10年前,昆明的进口食品店从文化巷等“洋人”集中的地方冒出来,二三十元一盒的糖果刷新了人们的认识,那些缤纷可爱的糖果盒总让人难以抗拒。尝试过糖果,就想体验一下进口的巧克力和饼干,“那是一种舌尖上的记忆,非常美好,和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味道都不一样,之后我就爱上了进口零食。”
“如今,在不少商圈或者新的社区,大多都可以看到进口食品店,比如顺城、南亚风情第壹城等地方,几乎转角就可以遇到一家进口食品店。”林子说,最近几年进口食品店早已成为一种风尚,但是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货源,“所以逛进口食品店还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我总是喜欢看到更多的惊喜。”
“的确,一直到现在,休闲食品依然是昆明人比较热衷购买的进口食品。”林子是在几年前的昆交会上认识张宇的,这个时尚的大男孩这几年一直都在做进口食品,而且越做越大,现在他正计划把顺城的店铺再扩大一些,引进更多的商品。
“进口食品的品质来源于‘标准’,因为很多东西原材料来自中国。”在张宇的印象中,昆明的进口食品生意每年都有很好的增长,但同时市场也有很大的变化,“价格越来越低了,我们希望用平实的价格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商品。”他说,受到电商、海淘客的冲击,现在进口食品的价格也越来越透明了,“自己坚持开实体店是因为,比起现在网上大量的海淘来说,实体店里的食品是‘摸得到’的 ,顾客对实体店的食品更有信任度,品质也有保障,不过价格方面也的确稍微高一点,毕竟是包含了关税、运费和开店的成本。”
消费人群的变化也是张宇乐于看到的,“从时尚、高端人群已经渗透到普通的老百姓,人们普遍对进口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更加信赖。”
Step2
洋货装点品质生活
“体验过进口食品后,洋货开始从各个领域包围我的生活,现在已无孔不入。”林子说,洋货达人修行的第二阶段就是各个领域的尝试,“从洗护用品开始,现在我很乐意去学习和尝试更多的生活方式。”
“用洋货其实并不奢华,关键是找对渠道。”林子说,自己现在最关注的首先是食品安全,“这也是生完孩子以后的感觉,总担心哪天新闻报道又说宝宝吃的东西有问题。”也因为这样,林子开始对昆明进行“地毯式搜索”,寻找比较全面的洋货集中营。
“首先要推荐的肯定是麦德龙,这里的洋商品非常全面,而且价格也有优势。”林子说,自家几乎每个星期就要去麦德龙采购一番,“海鲜、水果、牛奶、零食是必备的,进口的猕猴桃我们家宝宝最喜欢吃,还有三文鱼、鳕鱼也都是大爱。”林子说,这里还有一些很全的烘焙材料和西餐材料,因此是洋生活方式最便捷的补给站。
“第二个途径就是旅游时当个扫客。”林子每年几乎都要到中国香港、韩国扫货,在中国香港总会购买居家的药品、保健品,而韩国则搞定宝宝的日用品和一些衣服。
第三个渠道是海淘,“这部分主要是我先生负责,小孩子的衣服大多是从国外的网站上直接淘回来,价格也非常实惠,比如一双国内三四百元的耐克、NB的童鞋,海淘的价格不到200元人民币。”
不过在“洋生活”中林子发现,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从中国运到国外,又通过海淘和进口回到中国,为什么大家要这么费劲呢,还是因为国外的标准和国内的不一样,如果国产商品能够用这种标准要求自己,我们也就放心了。”
Step3
精品生活的初体验
温暖亲切的言语,彬彬有礼的气质,与陈建宏交流,总会不自禁被他的风度折服,作为台湾精品超市Q+Life壹品精致创始人,他在台湾已经有了30多年的零售经验,从北上广一路走来,昆明这个城市让他有了留下来的想法。
“我想带来的不是单纯的商品,我们也不是为了卖东西,我要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陈建宏说,在台湾,这种社区超市已非常成熟,他希望把这种模式复制过来,而不是单纯地把商品引进过来。
“现在年轻的白领夫妇越来越多,他们每天都很忙碌,下班也没时间做饭。”陈建宏说,在Q+Life,你可以把买好的菜和肉等食材交给超市的相应工坊,“很快就可以帮你做好一份小炒肉。又比如,年轻的妈妈把孩子的快餐盒交给超市,便当就可以妥妥地装进去让孩子带去上学。”
“超市的服务台是做什么呢?”陈建宏说,现在的超市服务台是提供开发票、打包等服务,而Q+Life的服务台则是“万能”的,“你可以上班时候把要干洗的衣服交给服务台,下班就可以来取,甚至你可以把准备发送的快递、邮件拿给服务台,我们就能帮你发出去。”
在陈建宏看来,昆明现在需要的已经不是更多的进口商品或者更低的价格,而是一种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就是社区超市的概念,在这里你可以学习插花、烘焙、做菜,是一个邻里之间交往的空间,我们要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首席记者 杨抒燕 文
本报记者 龙宇丹 摄
以上内容来自: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纪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