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封满楼) 民营企业培养和聘用高级专家成本太高,但是企业发展遇到技术瓶颈怎么办?而临时聘请专家“远水难解近渴”……这些难题在青岛市的专家工作站中迎刃而解。记者昨日走访我市几家专家工作站时了解到,企业通过专家工作站的建设获得了专家“外脑”的智力支持,破解了“智力短板”,而专家通过与企业接“地气”,实现了产学研的市场对接,企业和专家的“联姻”实现了双赢。
企业:
借“外脑”解决技术难题
普通的产品只有二维码标识,人们很难了解产品的详细情况,同时很难对产品进行筛选和分类。而产品贴上RFID标签后,就能让消费者详细地了解产品的产地、来源、品质等各种详细信息,目前这一技术已被运用在葡萄酒、鞋业等多个消费领域。这也是青岛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带来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寻求技术帮助,同时需要引进前瞻性的技术,当我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时,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可谓雪中送炭。”青岛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旭东告诉记者,他们与市人社局联系,提出所需专家的要求,市人社局根据专业技术需求筛选合适的专家与企业对接,并建立专家工作站成为企业与专家产学研对接的平台。
青岛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是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移动物联网应用、云平台推广及芯片模组核心器件的开发研制。“企业在RFID标签的研发过程中,原理、读写技术遇到了难题,为此,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专家江涛和魏志强建立合作,通过项目建立专家工作站,全面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蔡旭东介绍说,他们还通过专家工作站,引进了海外的吴卫平博士和陆国纯博士,致力于自有芯片模组核心器件的开发研制。目前,以陆国纯为指导的研发团队,依托“RFID集成器件研发专家工作站”,已研制出ZKS系列产品,在仓储、温湿度检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了应用。
专家:
进站与市场接“地气”
“我一直强调科技研发的目的性,要与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而不是闭门造车,这样才会让高校科技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教授刘贵杰告诉记者,他们长期致力于研究“水面溢油系统”,但一直苦于缺少科研经费,难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市场对接。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聆听了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述铎在大学的一次“水面溢油回收系统装置”的演讲中,刘贵杰眼前一亮,找到了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的机遇。
正是这种科研方向的契合,2012年,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专家工作站,聘请刘贵杰教授的团队共同攻克这一国际难题,双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企业的研发设备和市场推广能力,结合海洋大学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实现科技向成果转化。该工作站主要是设计研究海洋半潜油机器人,该探测机器人是将溢油探测技术与水下机器人相结合,集半潜探测、不同区域海水样品采集等功能于一体,利用水下机器人,对半潜油进行多角度探测,并实现多个水下机器人协同控制监测半潜溢油。目前公司已完成水下探测机器人的试制工作。“专家工作站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也利于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刘贵杰介绍说,通过进站的实践和锻炼,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专家站: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建设一个工作站,打造一支专家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助推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这是专家工作站的建站原则,这在推动岛城企业转型、产品升级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外脑"的引入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帮助,还促进了企业产品的改造升级,拓展了企业的发展思路。”蔡旭东深有感触地说,目前在青岛中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像“RFID集成器件研发专家工作站”这样的工作站已有5个,其中物联网管理平台、中间件系统等三个站的研发项目已汇总成食品安全物联网监管系统,成为国内物联网应用政府招标的第一个项目。2013年,这些工作站研发项目营业收入达3000万元,所带来的净利润有780万元。
“行业技术发展很快,单靠企业自身研发水平与技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要整合企业与大学的优秀资源。”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锐告诉记者,专家工作站研发的半潜油机器人目前潜在客户有中海油、中石油以及海事组织等,市场份额预计过亿元。工作站的研发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到半潜油的回收等课题,2014年底,该公司计划将工作站研发团队扩大为20人。同时,为了匹配其研发和市场化要求,公司还计划投资亿元在蓝色硅谷设立研发中心,进行包括水下机器人在内的一系列高端海洋装备产品的研发和试制。
我市专家工作站创效过亿元
记者从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全市已设立169个专家工作站,先后有400余名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专家进站工作,开展了大量包括国家“973”、“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取得经济效益过亿元。据悉,我市在企业设立专家工作站属全省首创。
2005年,我市第一个专家工作站—城阳区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青岛贝类良种养殖繁育专家工作站”挂牌,首批来自行业内代表最高研究水平的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7名专家进站工作。至2011年,全市已陆续设立了涉及农牧渔业、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环保、新能源、生物材料、制药、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和高分子材料等多个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工作站55个,入站专家累计达300余人。为此,我市出台了《青岛市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对设站数量、布局、专业设置、专家匹配和专家工作站的沟通联络、协调指导、监督检查等进行了规定,其中企业与聘请专家的合作形式不限,灵活多样。此外,2012年我市还出台了“专家工作站”计划,对正常运行满一年,状况良好的,择优进行资助,资助金额在10万元。对于成效特别突出、规模不断壮大的,升级设立专家工作基地,与国家、省专家工作基地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