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养猪网消息:
“这次下跌可视为生猪养殖行业加速转型的标志之一。”研究分析生猪行业十几年的四川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钱亮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意味着“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猪周期规律被打破,从三年一个周期缩短为一年一个周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生猪养殖端将出现较大变化,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将加速提升。”
正如钱亮所言,记者在山东、四川调研时发现,此次猪肉价格下跌促使散养户加速退出,而生猪养殖内在规模经济的凸显以及下游需求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生猪价格的下跌。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将成为生猪产业变革的三大驱动力,推动生猪产业加速转型,使生猪业进入“解咒破殇”的发展新时期。
驱动力一散户加速退出
四川生猪监测预警系统最新监测显示,2月下旬,全国各地生猪价格在12.00元/公斤上下徘徊,多数地方的猪粮比已经下穿5比1,四川监测点猪粮比离“破5”也仅有一步之遥。四川省畜牧局分析认为,3-5月份为常年消费淡季,预计猪价仍将低位震荡筑底寻求支撑。
随着猪价维持低位震荡,不少散养户正加速退出。“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本是山东省滕州市赵沟镇杨庄村养殖户张玮两年前的状态。而如今,即使养猪不赚钱,也不下地种田了。张玮说,“一是村里原来的田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工业园区,我们已经没田可种;另一方面,相比种田,我更愿意打工。”他坦言,退出生猪养殖业的当地人有的在工业园区内做零工,有的外出打工,“按照务工月工资2000元计算,每个劳动力的年收入可达2.4万元,远高于种田收益。”
实际上,这也是生猪养殖机会成本提高的体现。钱亮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民工工资稳定且快速的增长,以及农民工就业条件的不断改善,导致生猪养殖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
“洋猪”全面占领中国市场也是散户退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银河证券畜牧行业分析师董俊峰表示,在20年前,遍布中国的还是地方种猪,其生长周期在8-12个月,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产仔率高、肉质好等优点。但因生长周期比国外的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品种猪要长,且日增重、屠宰率远不及国外品种,地方种猪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其无法满足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市场需求,现在地方种猪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董俊峰认为,国外品种猪因生长周期短、屠宰率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而被引入中国,并同步推广“三元杂交”模式,目前“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但是这些外国猪种对防疫、饲养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外国猪种更适合于在技术力量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养殖,而不适合于散养。”董俊峰解释说。
在“猪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的背景下,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也是散户退出的又一因素。“我们觉得现在是非常困难的时候,小规模养殖无法再坚持下去,特别是农村养猪,基本上赔本,今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小农清栏现象”,一家小型养猪场相关人士介绍说,因为小规模和传统养殖方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现在散户、小规模养殖非常难,“因为小规模的饲养需要配套的技术、饲料等各种成本非常高。”
驱动力二养殖产业链深化
正如上述养殖场相关人士所言,大型养殖场在劳动效率和饲料成本方面优势明显。他坦言,大型养猪场需要更多的专业设备,但是由于每个劳动力可以养殖更多的数量,从而其在劳动效率方面具备优势;另外,大型养殖场饲料可以集中采购或者自备饲料工厂,从而其饲料成本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公司 农户”模式已经渐渐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华泰证券分析师李方新表示,“公司 农户”模式的操作过程与美国的合同饲养大同小异:公司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物料,产品回收时根据养殖成果结算农户利润;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饲养的生猪产权归属于公司。
李方新认为,对照美国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专业分工 合同生产”将不断深化,同时,被合同生产覆盖的专业化养殖者的单体规模也将不断提升,这两个规模扩张效应相叠加,将会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
从四川来看,生猪养殖向“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延伸发展。钱亮介绍说,从养殖产业链来看,“公司 合作社 养殖户”的养殖模式,是将大型的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链条。“这对中小养殖场或合作社来说,尤其重要。应对市场风险,除了强强联合外,也需要弱找强。因此,中小养殖场或合作社需要主动参与市场,增强联合。”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都将不断走向规模化经营。伴随这一趋势发生的另一趋势是生猪养殖与上下游间更紧密的整合。
李方新表示,这种产业链的整合背后的驱动力在于,养殖向屠宰加工拓展,生猪养殖企业进入销售终端,打造全产业链,以便在未来占有产业链上更多的价值。“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进入日常消费品领域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周期性的风险;养殖企业有了屠宰能力之后,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将猪肉冷冻,待市场回暖时再出售。”
驱动力三下游需求改变
生猪养殖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纷纷宣布投入巨资进入养殖领域,而生猪养殖行业也渐渐从生猪养殖拓展到上游的饲料生产和粮食购销,下游拓展到屠宰和终端零售。
从下游屠宰环节看,规模化猪场的肥猪产品更受下游屠宰厂接受。前述养殖场相关人士称,大规模采购有利于下游屠宰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及稳定开工率。“由于规模化猪场出栏节奏比较稳定,一次出栏量大,对于规模化程度更高的下游屠宰企业来说,向一家规模企业集中采购要远远好于向大量养殖户零散采购。”
此外,该人士表示,散养或中小规模养殖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大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对品牌的影响巨大。”
猪肉加工规模的扩大促使屠宰加工企业考虑如何取得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生猪供应。李方新称,食品加工企业向生猪养殖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生猪肉类产品原料生产及上游供给各种风险。“当食品加工企业需要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开发独特口味的猪肉时,对上游养殖的控制也显得非常必要;当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时,屠宰和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可靠的追溯机制保证生猪来源的安全性。”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与屠宰行业不匹配,屠宰企业对养殖集中度提升的需求将一直存在。业内人士坦言,从目前来看,生猪养殖企业的终端市场布局都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扩张主要还是看养殖,所以短期内对公司的当前规模和养殖扩张能力的考察更为重要。
对于未来向终端销售拓展,业内人士表示,养殖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生猪品质和安全的保障能力及育种研发能力,以安全、可靠和高品质不断建立品牌知名度,生猪养殖企业在进行养殖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要为未来大规模向下游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