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免疫防控技术关键及其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珠江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陆承平、吴淑勤、沈锦玉等20人获奖情况: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病害防治领域
内容简介:本成果主要创新点为建立、熟化了包括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技术、嗜水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技术、嗜水气单胞菌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技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标准,解决了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一直以来没有标准检测方法的问题;开展了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鉴定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978株;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ERIC-PCR分型技术,初步构建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全国分型分布图谱;开展了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发现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与菌株致病力密切相关关系;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初步确定外膜蛋白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研制出"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并获得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
本成果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14篇,获授权专利6项,制定1项国家标准,获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各1个。成果在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北等省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累计10万亩,按每亩增收平均150元、减少用药100元计算,平均每亩增加养殖效益250元,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元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药物的使用,生态效益明显。
主要水产养殖种微卫星标记开发与鲤的分子育种
完成单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孙效文、鲁翠云、张晓峰等10人获奖情况:范蠡科学技术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生物技术领域
内容简介:针对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种因缺乏共显性标记而无法提升研究深度和水平,本成果以建立分子育种技术和种质的分子评价技术为手段,以解决产业重大"种质"方面的难题为目标,建立了鲤分子育种的技术平台。主要创新点包括:首次提出了鲤分子标记指导的群体选育和育成品种的遗传结构优化这两项分子育种技术;建立了混合群体的多家系(超过500个)鉴别和选种技术;经4年实验确定了镜鲤"1对1"繁殖配组的雌雄亲本选择"阈值";构建了鲤的第一个遗传连锁图谱,首次获得了鲤的肌纤维、饲料转化率的主效基因;在我国鱼类育种中首次建立了基于亲本遗传关系的分子育种计算机选种软件和基于经济性状QTL主效基因育种值的分子育种计算机选育软件;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养殖品种的微卫星标记库,其中草鱼、鲢等21个种为世界首次制备。
本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其中SCI34篇,获授权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项,出版专着1部。本成果使我国主要养殖种种质与育种技术研究在短期内提升到分子水平,大大提升了我国水产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