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主持人:人类第一个转基因食品防软化的西红柿上市至今已经有17个年头了,中国也成为继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之后排名第6个转基因农作物种植大国,种植面积达390万公顷。可以说在座的每一位都吃过转基因,可是大众对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一直心存疑虑。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集体上书给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但就在同一天,欧洲支持社会科学责任科学家团体公开发表声明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没有科学共识。转基因在广泛争议情况下,炒的沸沸扬扬。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可靠,对人的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转基因食品的种植方式会不会有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本期请来了的嘉宾有: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丰子生物研究学院中心主任王道文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先生。
主持人:各位嘉宾好!谈到转基因,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转基因,它跟杂交水稻有哪些区别。我们知道陈章良委员是中国第一批研究转基因的科学家,您能不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转基因。
陈章良:好的。首先我要说的一个概念是,所有的生物都有基因。很多人都认为一些生物没有基因,是我们做转基因的人把基因转进去的。不光是我们国家,很多欧洲国家也有这样的误解。转基因就是把一个物种的基因转到另外一个物种里去,比如说把水稻的基因转到小麦里面,大豆的基因转到水稻里面,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里面,或者细菌的基因转到水稻里面等等。那么转基因跟杂交水稻有什么差异?杂交水稻是同一物种的交配,实质上是把水稻中的一种水稻基因,移到另外一种水稻里面去,这两个水稻并不完全一样,比如耕稻跟籼稻的杂交。基因工程移的是更远一点,可以把小麦的基因移到水稻里面,但是目前我们的技术移的很少,还不能移太多基因。
主持人:陈委员的解释让我们对转基因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为什么转基因食品会引起全球这么大的关注呢,王委员?
王道文:实际上转基因与常规的杂交水稻、杂交育种没什么根本上的差异,也就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目标把基因重新组合到一起,来产生更加符合我们需求的食品,或者物品。之所以全世界都这么关注转基因,是因为转基因是一种在实验室操作的技术,赋予了人对基因更多的操纵能力。很多人担心,如果这种技术不慎被某一些利益集团利用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如果这种技术用好了,是一件好事。事实证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比方说转基因棉花在全世界大面积种植,包括我国也在大面积种植,大大提升了产量,也没给生态环境带来伤害。
主持人:吴院士,您如何看待转基因,您认为它安全吗?
吴孔明:我本人是做病虫害防治研究的,我从防治病虫害的角度谈一谈。所有的农作物都会产生病虫害,有了病虫害就要打药,打药就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要研究怎么减少农药使用的问题,那么最近20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就是生物技术。我们把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农作物的种植中,如果不用这种技术的话,那每年在农田里用的化学农药的量非常多,这些农药进入到生态系统,影响环境,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的身体。比如说使用转基因抗虫的棉花,农药的用量减少70%。所以转基因应该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我认为,技术是中性的,不能说是安全的,也不能说是不安全的,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技术将什么东西弄到农作物里面去了。如果说转移的基因只对害虫有害,对人没有不良影响,那么这个技术就是安全的。如果说转移的基因,能杀死害虫也能杀死人,那么这个技术就是不安全的。从科学家开始研究到种到田里,差不多有15年到20年的时间。通过20年左右的系统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性检测,确定没有问题后,我们再种到田间。所以到目前为止,从国际国内看,没有因为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化带来任何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社会影响这么大,这里面除了科学问题外,还有国家利益,包括产业的利益。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后,贸易开始流动,各国都想阻挡别国的产品进来,就开始设置贸易壁垒,比如说病虫害的转移问题,像美国就是转基因的大国,欧盟因为不想让别国农产品进到本国来,就在法律上设置,在公众舆论上诱导。所以说这个问题,跟政治、社会、宗教、科技、贸易等方方面面都搅到一块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从科学层面上,我们认为,它是安全的。
主持人:科学家怎样做到转基因技术对身体无害,又能杀死害虫呢?
吴孔明:过去农作物产生了虫子,我们有两种防治方式:一种是通过化学农药,我们知道所有的能够杀虫子的化学农药对人都有高度的毒性;另外一种是生物农药,大概100年以前,科学家从一些死亡了的虫子体内发现一种细菌,通过工厂发酵形成生物农药,让农民喷洒,用了大概有70年的历史。到80年代后,科学发现这个细菌之所以能够杀死虫子,是因为它产生一些对虫子有毒,对人没有毒的蛋白。接下来,昆虫生物学家就把这个基因弄到农作物里去。换句话说,我们以前是通过工厂来生产,然后是由农民来喷洒,成本非常高,现在我们让植物自己来生产,就产生了现在的抗虫棉花。包括科学家要求推广的抗虫的水稻,这个物质对人,对哺乳动物是没有任何安全性问题,它就是正常的一个蛋白。
陈章良:我补充一下。世界上第一次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是在美国,我最早参与这一系列工作。我们发现有一种细菌能够杀虫,喷上去,虫就会死。后来科学家研究以后,发现这个让虫死的细菌是一种蛋白质,是生物中的DNA。这个蛋白质进到虫子的肠道里面不能消化,一直堆在上面。蛋白质能够使虫的肠道膜变化,马上就会死掉。这样人就用这个细菌来控制虫,或者生物防治,现在农村还在用,特别有效。我印象最深的是,最早在西红柿上面做实验。因为有蛋白质就有基因,就是把这个蛋白质的基因从细菌中移到了西红柿上去。结果西红柿长出来后,喂虫吃西红柿的叶,大概三天虫子就死了。证明了第一次人类能够将细菌的基因放在植物里面,植物能够生产细菌的蛋白,而细菌的蛋白能够杀虫。本来是做试验,根本没想到会形成今天这么巨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大到了今天都在吵架,其实这就是一个科学研究。为什么对人没害呢?这个科学试验很简单,因为我们的胃和虫的胃不一样,我们的胃能够产生蛋白酶,能够消化细菌的蛋白质,变成氨基酸吸收了,但是虫的肠道里面没有这个酶,一进到虫里面虫就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