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自4月1日起,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贴牌产品将禁止入境。此规定是为确保在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全部为原装进口。(4月1日《东方今报》)
奶粉市场之乱,首先乱在生产源头,尤其是贴牌的“假洋鬼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带来整个行业的混乱。
目前国内的贴牌奶粉有三种生产方式:第一类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外加工,就是进口奶粉;第二类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这种是进口奶源;第三类则是注册了洋品牌,却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而成。在“一贴灵”的行业生态下,一些国产企业甚至将其作为自救的捷径,加剧整个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贴牌作为一种代加工形式,并不违反法律法规,但前提是必须保证质量并要有详细中文说明,最大化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贴牌奶粉之乱,就乱于此,如此前央视曝光纽贝贝在新西兰的总代理地址竟是修车厂。
从法规本身来说,“史上最严厉”的进口奶粉新规确实对于贴牌生产行为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不过,单纯的有法可依是一个方面,执法必然才是关键所在。就贴牌生产行为本身来说,并不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比如产品质量法规定,售出的产品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情形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再比如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商标必须有中文说明。业内称八成进口奶粉是贴牌生产,它们何以逍遥过市而没有受到处罚,显然跟监管执行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史上最严厉”的新规,还要辅以“史上最严厉”的监管。2009年6月有媒体质疑施恩公司是“假洋鬼子”,随后施恩奶粉市场部回应称2009年1月份开始全部采用100%进口奶源为原料,当地质检部门认为自己只能检查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当地工商部门则表示,他们没有义务对产品标出的“100%进口”进行核实与检查。若是监管的主体责任不明形成管理漏洞,新规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说完善规定只是监管的基础部分,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才是最需要花大力解决的地方。否则,被视为利器的“禁贴令”,就只是抽去假洋奶“釜底一薪”而非全部。
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