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张彬,就以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公共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近年不少食品安全事件在媒体曝光后,仅仅受到短暂的“围观”,便迅速退出公众视野。而这组名为《食·欲》的系列作品,则特意采用粗犷硬朗的黑白木版画与夸张变形的漫画形象,为这些新闻事件进行题解和反思,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的教训。
如何在急剧变迁的城市,留住更多的历史建筑的痕迹,也是不少参赛者选取的素材。铜奖作品《强拆体》用古建筑的剪影将汉字字型镂空,屹立在夷为平地的荒丘上,令人们对强拆的质问声更显强烈久远。宁波大学学生谢明言则在作品《拆》中,把颓垣败瓦的映像拼贴成一本撕得破破烂烂的小册子,用粗糙的纸张暗示强拆行为的粗暴。
“书籍与古建筑都是人类亲自建立的文明符号,如今,古建筑也如同这本册子一样,一点一点被人亲手撕掉。”谢明言说。
与这些沉重的题材相比,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张安邦,则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调侃。他在《大学生毕业档案》上,创作了“寄生虫”、“高眼鹿”和“逃避鶆”这憨态可掬的三大“神兽”,并分别配上打油诗一首,影射大学毕业生好逸恶劳、眼高手低、逃避现实等不良现象。作者希望通过“神兽”漫画引起学子反思,使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得到更协调的解决。
除了宏观的社会话题外,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同样引起了设计师的思考。一个身边常见的场景,就让身为大学教师的麦绮琪感触良多:一对母子在餐厅相对而坐,母亲在低头刷微博,儿子则用iPad打游戏,整个用餐过程竟没有一点语言交流。
“今天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玩"钻桌底"?”面对电子产品产生的疏离感,麦绮琪回想起童年时的游戏。那时虽然只有简单的道具,甚至赤手空拳,这些小游戏已经能让小伙伴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为此,麦绮琪创作了一组极具本土特色的《岭南童戏乐园》系列海报。海报上,她将“岭南童戏”化作儿童乐园的电动游乐设施,以天马行空的体验错觉,弥补现代人童真的缺失。
作品解读
亮点3:
保护原创引发行内热议
众所周知,创意是设计产业中最可贵的元素。创意源于“求异”,设计师不仅要异于古人、异于他人,还要异于自己,不断努力寻求突破。追求原创,也因而成为设计行业的一大难点。
近年来,国内层出不穷的“山寨”现象备受关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原创作品遭到抄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许多年轻设计师的法律观念薄弱,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他们连自己抄袭了、甚至触犯法律了也不知情。”靳埭强认为,抄袭问题已经对国内的设计行业构成“质”的危机:“如果抄袭风气在年轻人中成为习惯的话,那么中国设计也就没有原创可言,也就没有发展的希望了。”
在靳埭强看来,抄袭现象的普及与目前国内教育对设计伦理的忽视有关。除了法律的外在约束之外,设计从业者更应有内心的准则。为此,靳埭强在汕头大学专门开设了“设计伦理”的科目,引导学生规范设计行为。事实上,“设计伦理”还牵涉到比抄袭更广泛的议题。靳埭强认为,企业如果涉及损害公众利益的污点,设计师就不应参与其中。
“比如香烟广告,他们无论给多少钱,我们都不会接单。一些曾引起安全问题的企业,也必须确认其认真整改之后,设计师才能参与其中。这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靳埭强解释道。
不过,不少受访设计师都表示,目前国内盛行的抄袭风气难以抑止,与浮躁的行业现状不无相关:大部分企业付出的设计费用十分低廉,设计师的工作周期过短,辛苦原创产生的作品,也不一定被市场认可。这种现状使得部分设计师选择铤而走险。
对此,设计师张昊认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与国民美育有关:“国内中小学的美术课程课时常常得不到保障。与之相比,国外的美术课都是在博物馆里面上的,因而对经典作品的认知深入人心。”张昊分析,由于商家和消费者对何为美本身缺乏分辨能力,因此也不懂珍惜设计师的原创作品:“需要通过基础教育教会学生何谓创作、如何创作、如何欣赏创作,才能让大众尊重知识产权。”
郑中则指出,中国设计师也需要建构自身的审美评判标准:平面设计不能单单停留在图案的形式美,更应思考如何将传统哲学理念应用在现代商业设计上。“设计师的灵感都是需要依靠日常积累的。我们并不需要生搬硬套地寻找中国元素,我们只要留心生活,就自然而然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东西。”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实习生/金婧
通讯员/何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