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至今,我省和全国一样,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截至4月18日已连跌15周。
省商务厅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全省猪肉零售价为22.5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10.7%;批发价为16.06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34.4%。4月14日全省生猪收购价10.16元/公斤,比2013年12月30日下降34%,猪粮比价达到4.65∶1,生猪价格连续5周处于国家确定的重度下跌红色预警区。养殖户每出栏一头100公斤生猪,亏损300元左右。
“猪价过度下跌,主要原因是市场供求失衡。从需求看,去年下半年以来,受限制公款消费、精简会议、反对浪费等多项措施影响,宾馆、饭店肉类需求减少。加之城乡居民节俭消费和健康意识增强,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猪肉消费需求减少。据估算,全社会猪肉消费约减少35%。从供应看,近年来,其他行业投资养猪增多,加上暖冬天气适宜生猪生长,一些肉类加工企业增加猪肉进口,减少了国内生猪收购,市场猪源充裕。”省商务厅工作人员姚飞说。
据悉,为遏制猪价快速下跌,保护养殖户利益,商务部门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监测,搞好信息服务,引导生猪生产和消费。二是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开展市场调控,启动猪肉临时收储措施,组织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猪肉收储。同时,组织各地落实市级猪肉储备制度,适时开展调控。中央首批冻猪肉储备近10%安排在我省收储。目前,中央、省及部分市猪肉储备正在有序入库。三是加强肉品质量监管,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
尽管猪肉价格一直下跌,广大养殖户蒙受巨大损失,但是据记者了解,多数养殖户仍在苦苦坚持,等待可能出现的价格逆转。为尽可能降低损失,很多规模养猪场不再坐等猪贩上门收猪,而是主动上门与屠宰场和超市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流通成本。
养殖企业的坚守也导致淘汰过剩产能进程缓慢,但生猪养殖业升级洗牌已成定局。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已处于“4800万头”的预警线以下,未来6个月生猪供给量相对需求可能将呈现“吃紧”的状态。
不过,在终端市场上,“散养猪”、“自养猪”、“农家土猪”、“生态猪”等猪肉产品“血拼”得火热。同时,刚被双汇收购的史密斯菲尔德的先期冻肉已经登陆包括郑州在内的部分城市,其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冰鲜肉”陆续进入。
“美国的猪肉价格大约是中国的60%,当然,它的饲料、防疫、土地成本都比中国低,出口到中国的话,即使加上物流成本,价格也极具优势。”姚飞说,“另外美国猪肉消费的增长已经接近饱和,它有相当强的向外扩张市场的愿望。如果史密斯菲尔德能通过双汇打开中国市场,长期来看,肯定会有其他美国企业跟进。随着终端销售市场猪肉供应量的提高和品类的丰富,中小养殖企业或散养户的风险会更大。”(记者 赵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