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网讯( 郝兆才 记者叶青)早在九十年代,国内出口日本的肉鸡产品,日方要求的条件是零药残,可见国外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很是严格。相比国内对食品质量的理念措施,甚至人们的道德水准相去甚远。毒生姜、毒韭菜,涂染黄颜料的黄花鱼,大小食品安全话题时常出现。我们的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还值得完善,人民的道德底线还需加固,监管力度还待严厉加大。
3月28日,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这一被称为“我国最严谨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将于8月1日施行。分析人士认为,绿色农药、有机复合肥、食品安全检测三类概念股有望从中受益。
我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将由现行的2293项增加到3650项,新增1357项。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将为规范科学合理用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和滥用农药行为,提供了最为严谨的法定的技术依据。
联想到地沟油等食品质量卫生检验检测国标的难产,以及不少食品国家标准滞后或打架,这次继2012标准出台后最严谨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标准的出台,可谓是一大进步。
一些媒体的报道认为违法使用添加物、“地沟油”等导致了健康危害,主要是说这种违法犯罪的性质恶劣,应严肃查处,但是真正会造成多大的健康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前几年苏泊尔锅、速冻水饺、矿泉水国家检验标准滞后、前后不一,导致出现卫生质量问题。可见食品卫生质量检验检测国家标准滞后,与国际存在差距,加上执法力度不够,监管责任不落实,是诱发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这是不争的事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标准是否严谨、严格,是确保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的防线和杀手锏。
报载,从2012年5月1日起,昆明餐饮企业禁用散装油,此前也有不少地方禁止散装食用植物油入市。地沟油事件多发,手段花样翻新,手段更加隐蔽,跨省产销协作顶风作案,提取地沟油的原料从泔水、餐厨废弃物,转向动物内脏、隔膜,这不由使我们陷入深思,检验检测标准如此滞后,待估的思想作祟。
国内食品国家标准滞后或过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存在标准过低、检测指标不细,有的标准不能与国际接轨等等。需要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部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检验检测科学、统一、效能、准确无误。能接受群众的批评或质疑。
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千头万绪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国家行政部门难以实现,必须动员社会力量加以参与制定,充分发挥协会、科研院所专家库的力量,尤其需要职能部门参与,独立、科学、效能、及时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准则。
食品安全频发多发,屡禁不止,有人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这是误解。国内外对食品安全质量从未宽容过,存在有多方面原因。制定标准和执法是根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词。必须反思国内监管体制和标准问题,建立地方党委、政府总负责,食药局总牵头,各职能执法机构纳入地方监管体制,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监管体系,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点。形成互相衔接的全覆盖执法监管,才能实现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