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没人会在拍摄美食节目,把转基因、秦岭疯狂石料开采、皮鞋酸奶、污水、重金属污染、黑作坊这些日常新闻作为串场描述;但也无法否认,中国新闻联播前后的许多地方电视台节目时段,都是主持人用各种复杂跨学科知识,教老百姓如何辨认有毒和有害食物,以及各种解决日常因为吃而带来的健康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水火两重天的评价,揭示了一个味觉意义上分裂的中国,以及一个重要治理困境: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目本身,毫无疑问没有任何道德瑕疵;但是一个国家不能一方面各种污染放任自流,违法成本低下,四处污染死猪乱漂;另一方面,各种食品加工企业安全问题肇事不断,疏于管理,所造成的许多公共食品危机事件时常没有下文,却试图用全国上下"舌尖体"音乐配音的美食节目,在晚餐前后播放,用来抵消满目疮痍的味觉现状对食客们带来的影响。
《舌尖上的中国》在观看层面其实存在更多悖论:中国民间往往忽视大量有关食品安全的坏消息,较少回应以干预行为;而是能被视觉意义上的味蕾刺激物有效激发,不断加入到看完电视节目的饕餮行为中,不论是误入沙滩的鲸鱼,公园的老虎,异国的穿山甲,还是日常的中西美食。
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企业界、民间,其实都没有想好一个全球化语境下、"最终富强"的中国,其味觉上的格局应该是怎么样的?哪些是中国应该以"味蕾身份"而世代保护的"古早味"和味觉共和国?
甘肃最近有一则新闻:为了杜绝回收火锅油现象,兰州一家餐馆给每个食客配备一瓶墨汁,鼓励吃完后将墨汁倒进浓稠红亮的火锅汤中--其实这则新闻里体现了一个更为切近、日常、真实的《舌尖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