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应科学认识胶原蛋白和正确对待胶原蛋白产业,对个别企业在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应该有针对性监督与批评,把商业事件与科学问题区分开。全盘否定胶原蛋白(肽)有失偏颇。
建议
政府对此类产品的审批和监管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企业应积极接受政府监督;保证行业自律,惩罚那些违规经营者,淘汰伪劣产品;积极支持遵规守法企业合法经营;对质疑者和广大消费者给予正确、及时的回应,科学合理宣传胶原蛋白产品。
8、肯德基、真功夫等冰块菌落超标
解读专家:刘秀梅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克或者每毫升样品所能生成的细菌菌落的总数,是指示性指标。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状况,核心指标是致病菌存在的种类及其数量。从媒体报道可见,餐饮企业现场制作的冰块并未检出致病菌,不存在安全风险。
就标准而言,报道中引用的GB2579《冷冻饮品卫生标准》适用于加工、商品供应的食用冰块,而不适用于餐饮企业现场制作的冰块。
现场制作的冰块,是将生活饮用水经制冰机加工而成,无论是流动的空气,或是制冰设备的清洁、取冰环节等都可能带来菌数的增加。由于冰块无法通过热处理杀菌,因此,过程控制管理尤为重要。?
结论
无致病菌检出、未发生人群健康不良事件,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建议
提供现场制作食用冰块的餐饮企业,应加强制冰的过程控制管理:加强设备的常规清洁和定期检测、加强员工的规范操作培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用冰块。
9.瞎果门
解读专家:胡小松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我国国家标准GB/T18963-2012《浓缩苹果汁》规定了"苹果应成熟、洁净、无落地果,腐烂率小于5%."并对原料腐烂率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抽样规则,以保证抽取样品具有代表性。规范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工艺包括以下环节:原料收购-分选-清洗-破碎-压榨-粗滤-澄清-精滤-浓缩-杀菌-灌装-成品。原料在采摘、装卸、运输等环节,果实机械伤和腐烂不可避免。因此,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规范的果汁加工企业,在原料分选和清洗环节均进行严格控制,使原料腐烂率符合标准。"瞎果"门事件中,以原料收购环节存在的腐烂、落地果现象即判断"瞎果"被直接用于榨汁,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结论
果汁加工企业采用"瞎果"榨汁事实依据不足,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建议
加工企业应高度重视原料品质控制,制定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保证产品品质。
10、地沟油变身食品原料,百余企业涉案
解读专家:王兴国教授,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教授
原料的安全与监测正成为关系到食品企业产品质量的最重要环节,食品安全正呈现发散性和边缘性的特征,一个不负责任的原料供应商可以殃及上百家食品企业。
政府应努力构建废弃食用油处置管理的长效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废弃油的处理问题,大力提升废弃油的处理能力,实现密闭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从监管层面来说,应改变只关注食用油安全检验标准的堵漏式监管方式,使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从食品的源头抓起,延伸至整个食品供应链,实现食品链全程质量控制。?
结论
全程监管是食品安全的保障,法律是舌尖安全的最后底线。
建议
建立起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商业批发零售等环节安全生产追溯系统,实现食用油"从农田到餐桌"全程信息的透明化。
11、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
解读专家:刘兆平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二部副主任
1.金属元素是地壳的组成成分,天然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水、土壤、大气)中,各种动物、植物,包括我们人体内都存在铅、砷、铜等金属元素。因此在食品中检测出微量金属成分属于正常现象,并不能说明该食品就存在安全问题。
2.对于食品中的重金属限量,我国有明确的规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规定,总砷和铅在酱包(调味品)中的限量分别为0.5ppm和1.0ppm.方便面也有专门的产品标准(《GB17400-2003方便面卫生标准》),其中对总砷和铅的限量均为0.5ppm.铜元素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正常存在于食品中的铜元素一般不会造成食用安全性问题。此次台湾方便面酱包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都低于我国以上相关限量标准。
结论
此次台湾方便面酱包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都远低于我国以上相关限量标准,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建议
食品中的铅等重金属元素不超过限量标准,一般不会损害我们的健康。但这些物质毕竟属于食品污染物,因此食品生产商应在遵循相关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原料控制、生产规范等有效措施,来降低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12、纸塑包装疑似迁移出"塑化剂"
解读专家:王竹天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
目前国内主要食品纸塑容器均是由食品级原浆纸和聚乙烯(PE)挤覆而成,这两种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均不使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来改善其性能,换句话说理论上纸和聚乙烯在使用过程中不存在塑化剂迁移到食品中的污染问题。但因现代工业、生活中塑化剂的广范使用,使其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它们有可能通过食品原料带入食品中。为防范风险,国家相关部门抽取了15个品种1800袋(盒)方便面样品,由4家国家级检测机构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塑化剂检出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由包材生产企业送检的两项原料,均通过相关检测机构对塑化剂的检测,塑化剂17项物质均未被检出。可见,由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极低,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