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叶光提供
图片由叶光提供
今年1月20日,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场名为“知假买假”的全国法学研讨会在此举行,参会的有两名久未在媒体上露面的著名“消费者”:平头墨镜的王海和来自重庆的叶光。
自1994年1月1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以来,职业打假就一直争议不断,也一度陷入低谷。直到去年12月,最高法出台《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法律解释,该解释将在今年3·15正式施行,明确支持“购买者”在食品和药品等领域知假买假,索取十倍的高额赔偿。
如今,打假名人们再次高调了起来:王海宣称将投入200万元打假,争取赚回2000万;沉寂近十年的叶光也宣布将重新出山;来自本地新生代的晏勇则准备筹备成立打假公益基金,迎接全民打假“暴利”时代的到来。
王海、叶光、晏勇,就像世界名著《三剑客》里面的阿多斯、波尔多斯、阿拉米斯,时时准备对假货一击致命,同时赢得掌声、荣誉和利益。然而,要真正让假货绝迹,还需要更多勇敢热血的达达尼昂———你、我、他。
打假宣言
“一个正常社会基本常识是好人得好报,我想试试能不能做到,甚至也不排除会再招几个徒弟进一步发扬光大。”
如同三剑客中最老练的阿多斯,王海在三人中也是名气最大的,动作也最大。2月23日,王海表示,今年将会大干一场,重点是食品、药品领域,计划投入200万,争取挣回2000万。
王海:掀起打假人民战争
成绩:去年打假1400多件
从1994年在北京首次发起打假运动,形成轰动的“王海现象”开始,20年里,王海几乎就是打假的代名词。
王海认为,这份司法解释确定了购买者的请求权,对于排除争议、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和阻止地方保护非常必要。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目前肯定是积极的,但是现有惩罚性赔偿数额的惩罚性还远远不够。
王海说,自己这些年虽然在媒体上露面不多,但一直呆在打假行业。
去年,王海在北京和南京的打假办公室发起的各种假冒伪劣案件举报有1400多件,最大的案值8500万左右,影响比较大的如好视力,他们通过3年的举报,终于撤销了好视力的医疗器械帽子。
王海同时尝试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开办了几家侧重点不同的公司。北京公司侧重知识产权保护;深圳公司侧重民商调查;南京公司通过参与政府采购招标,重点打击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的欺骗政府行为。
建议:奖励检举人五成罚款
除了用行动打假,王海还成为了一个建言者,积极推动国内法律条规的修改。2月20日,王海专门将一份《关于修改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法律,《建立检举人分享罚款制度》的建议快递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
在建议书中,他建议参照美国的《吹哨人法案》,修改《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法律,建立检举人分享罚款制度,明确规定凡因检举人的检举破获的制售伪劣药品、食品、其它商品和欺诈消费者案件,检举人可分享行政罚款的50%作为奖励。
王海说,一旦这份建议付诸实施,巨大的举报利益将使得假货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打假人的春天就会真正来到。
王海表示,他之所以建议增加惩罚性赔偿的数额,特别是建立惩罚性赔偿的起步价,比如即便欺骗消费者一分钱,也要赔偿不少于当地平均年收入两倍的赔偿,让消费者即使花两年时间打官司也觉得值得,就是希望陷违法经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从而遏制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
同时,王海还建议建立检举受理回执制度和处罚决定抄送检举人制度,监督行政监管机构依法行政和保障检举人权益。
叶光:蛰伏十年重出江湖
打假宣言
“我要投入10万元来对食品和药品打假,计划一年之内找100万回来。”
韬光养晦十年的叶光,依然对打假一往情深,就像三剑客中专情的波尔多斯。在今年1月20日参加完清华大学的“知假买假”研讨会后,年近六旬的叶光迫不及待地宣布重出江湖。
成绩:全国都知道重庆叶光
2月20日上午,江北区建新北路一村,安静曲折的公路边隐藏着一栋6层高的灰色楼房。在二楼一间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曾在重庆职业打假界声名赫赫的叶光。
今年58岁的叶光曾经干过记者,在1997年以前,是原重庆酒类专卖局的一名执法人员,专门充当卧底,打击各种假酒,大名在重庆假酒界如雷贯耳。1997年,受王海的影响,他成为了一名民间职业打假者。
最让叶光得意的莫过于对曾经泛滥全国的劣质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的“追杀”。1998年11月到1999年7月,叶光自费到成都、西安、郑州、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打击劣质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2000年,他又与各大媒体联手深入江苏常州农村调查生产窝点,查获各类针头超过1亿支。一时间,全国都知道重庆有个打假名人叶光。
叶光将中国民间的打假分为三类,一类是北京的王海,为了商业利益打假;第二类是石家庄郭振清式的雷锋式打假,不收一分钱;而他属于中间一类,用索赔的费用支撑自己公益打假。
复起:最高法解释给他信心
为维持打假,叶光借过高利贷,动用过家人的养老钱,但难以为继。更让叶光没有想到的是,2000年前后,职业打假开始遭遇巨大非议。2002年左右,叶光转行创业,渐渐在公开打假领域销声匿迹。
“我基本上放弃了知假买假和公开打假活动。”但对于自己最钟爱的打假事业,叶光并没有抛弃,他开办了“叶光之声”维权个人网站,给消费者提供警示,对一些消费欺诈和陷阱进行曝光;成立了打假QQ群,如今该群已有成员300多人,偶尔,重庆本地的比较活跃的30多位职业打假者会慕名前来,向他请教打假经验。
在沉寂近十年之后,去年底,最高法的司法解释终于让叶光看到了曙光。
“这是历史性的巨大进步,最高法首次明确,只要是问题食品或药品的购买者,不管你是否为消费者,即使你知假买假也能依法索赔,法院必须支持。”法律首次用一个“购买者”的定义,将争论了近20年的打假者身份问题踢入历史的角落里,让年近六旬的叶光兴奋不已,决定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