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糖之罪,你应该知道的若干事实
有几项对小鼠的研究显示,突然增加的甜味会以和可卡因相似的方式影响脑内奖赏系统。一项研究甚至让对可卡因上瘾的小鼠选择要可卡因还是要糖水。“大多数小鼠选择了甜味,放弃了毒品,”进行这项研究的艾哈迈德说道。
这下貌似罪证确凿了,但是,糖对人类也有这种效果吗?我们已经知道,高脂高糖的食物,即那些被叫做“超美味”的食物,可以像毒品一样提高多巴胺含量,启动我们的脑奖赏系统。还有研究表明,暴食症之类病症的患者大多会呈现和滥用毒品相似的心理特征。然而,这样就足以指控糖是毒品了么?你怎么区分高脂高糖食物的诱惑,到底是来自糖,还是来自盐和脂肪?
有些医生认为这些证据就足够了,他们已经采取行动,用治疗毒瘾的方法来治疗肥胖症。但是,在科学上,对食物上瘾的证明还远没达到“铁证”的程度。例如,2013年,在对现今人体实验所有相关证据进行仔细核查后,NeuroFAST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会使人上瘾。NeuroFAST是一个由欧洲13所大学联合组成的独立组织,负责对营养学中有争议问题做出“共识声明”,其运作经费来自欧盟拨款,
毫不意外,挺糖的游说团体赞同这一说法。“以人类为实验对象,以一种能够代表日常生活中食物消耗的方式来开展研究,这样得出的证据现在几乎还不存在,”英国糖类营养协会的格莱尼斯·琼斯(Glenys Jones)说道。该协会主要由糖类生产企业资助。
如果我们不能认定糖类有害或是使人上瘾,那我们该如何给糖类定性?仅仅只是太多的糖等于太多的卡路里?还是说,所有这些反糖案例都言过其实?
这个问题现在已经由世界卫生组织接手了。关于糖的危害性的报道,也引起了世卫组织的担忧,现在该组织的营养指导专家咨询组已经开始核查证据,希望能够对此给出建议。
作为世卫组织行动的一部分,2013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人类营养学家丽莎·特·莫兰伽(Lisa Te Morenga)重新核查了糖和体重的联系。她得出的结论是,不一定是因为吃了太多糖才变胖,而是所有东西吃过量都会胖。她说:“当人们实际摄入的总能量精确相等时,吃糖多少并不会导致不同结果。”也就是说,当把总量控制住时,人们并不会应为这些热量来自糖而变得更胖。这项发现同样受到了制糖企业的欢迎。
那么,是不是这些白花花的东西就可以摆脱谴责了呢?还不能这么快下定论。特·莫兰伽的工作进行到更接近日常进食习惯,也就是参与者不再坚持精确计算卡路里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些吃糖量大的人,总体摄入的热量往往更多,增加的体重也更大。而且,最重要的糖摄入来源,也正是反肥胖运动者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含糖饮料。还有更多证据证明,含糖饮料确实可以导致体重增加——这也是人们将肥胖元凶指向糖类的最强有力原因所在
同样是摄入卡路里,以液体形态喝下去和以固体形态吃下去,会有什么区别?我们这样来想一下,榨一杯橙汁需要用两个半橙子,但是喝下一杯橙汁不算什么,吃两个半橙子却可能有点撑。这是因为水果里的纤维会让你更有饱足感,持续的消化时间也更长。
就像特·莫兰伽所说的那样,“含糖饮料的全部作用就是提高了膳食里的热量”,却没有提供相应的饱足感。果糖要对此负一定的责任,冷饮柜里甜饮料含糖量的65%是果糖,而果糖却不会刺激大脑分泌让人产生饱腹感的瘦素。
喝下含糖饮料却不会产生饱腹感,也许会让你在一段时间内摄入更多的卡路里。例如,吃饭的时候喝上一杯含糖饮料,并不会让你少吃几口饭菜(把含糖饮料换成无糖饮料可能也无济于事)。
因为缺乏饱足感而摄入更多卡路里,似乎还有长线的影响。数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肥胖症、Ⅱ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这也是汽水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到目前为止,美国有30个州的立法人员尝试过限制汽水销售,不过他们都失败了。其中最著名的是,2012年纽约市曾经试图禁止销售大杯汽水。
禁售失败部分是因为食品企业的游说运作,他们展开明争暗战,消除影响自身利益的威胁。这种事他们早就在干了。关于这点,世界卫生组织再清楚不过。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制定中的这份糖摄入量建议,并不是第一份。10年前,他们就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在仔细调查取证后,他们认为:从“游离糖”中获取的热量不应超过人体摄入总热量的10%,否则就会导致饮食不均衡。但是,10%只是人们实际日常摄入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