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二季度将完成对美即的收购(cfp供图)
中国经济网2月8日讯2013年8月15日,欧莱雅集团宣布将以65.38亿港元(约51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即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全部股份。2014年1月,该收购计划被商务部批准,如无意外,今年二季度后,美即这一国内市场中的“面膜大王”将正式获得外资身份。
国货化妆品无奈被收购 陷雪藏疑云
每一波消息的出现,都在舆论场中引发忧心本土品牌的言论。这种论调不无道理,面对国际品牌的强势进攻,曾经的小护士、丁家宜、羽西、大宝,有的已几乎消失于人们的生活,有的深陷雪藏疑云,有的品牌形象日渐模糊……这些被外资收购的国产日化品牌不断被指出存在品牌困境。
产品的盈利空间小、研发能力不足、渠道成本高、资金回收周期长等问题是多数本土化妆品牌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无论大众消费者对其有多么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这些品牌沦为国际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工具。
同样,我们也应从外资的收购行为中看出本土品牌不可替代的优势:下沉的渠道、亲民的品牌定位、广泛的客户群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认同。美即在此番收购中买了个好价钱, 这用于收购的65.38亿港元(约合51.5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欧莱雅2012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四成。
市场风浪中的本土企业 管理受考验
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一些本土化妆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关注,被业界和消费者或多或少地看好。如佰草集、美加净、百雀羚、相宜本草、自然堂等。这些品牌在形象塑造上的转变有目共睹。以佰草集为例,从早期的系统化工作、到上电视(《美丽俏佳人》等)、再到拍微电影、网络营销等,品牌的树立和调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2013年11月,谢文坚当选上海家化新任掌门。而让股民印象更加深刻的则是2013年5月那场时任董事长葛文耀与作为资本方的平安信托之间的“内斗”,事发次日股票停牌,短短三天公司市值蒸发近50亿元。股价的下跌让股民“很受伤”,而上海家化在这次事件中无疑损伤了自己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本土企业在管理、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差距和差异都是有目共睹的——如何做到既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行情,又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有效地借鉴他山之石、有效抵挡外资的进攻,是参与本土日化企业管理的各方需要不懈努力的。(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