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乳品 >
2013年国产奶粉质量问题情况探讨
时间:2014-01-06 09:09  浏览次数:

  国产奶粉无法令人放心,“洋奶粉”在国内售价太高,而如今境外“洋奶粉”针对国人的“限购令”频发,年轻父母的心头怎么就摆脱不了奶粉的“洋”魔咒?

  洋奶粉价格想涨就涨

  一罐在荷兰本土售价折合1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奶粉,即使加上税、代购费用和邮费,价格也比国内要便宜三成左右。究竟是什么让洋奶粉的价格,一进入我们的国门就像着了魔?

  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而相比较而言,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

  虽然已经价高不少,但洋奶粉的价格仍然能涨就涨、想涨就涨。数据显示,自2008年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涨价期,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不少洋奶粉价格迈上300元以上,一些奶粉价格甚至“奔五”。

  其实,洋奶粉涨价的理由,看似靠谱的成本论不一定站得住脚。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分析说,与国内相比,国外乳业饲养成本可能更低;而且根据统计,全球原奶均价并没有呈现明显上涨趋势,饲养成本也有所降低。

  事实上,伴随汇率、关税调整,国内进口成本也逐年降低。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认为,由于洋奶粉成为国内多数人的选择,厂商没必要将关税下调“利好”让给消费者,部分经销商可能因此受益。“不能把洋奶粉价格的‘虚高’,全部怪罪于关税。从新西兰进口奶粉是免关税的,但国内外价差依然巨大。”汪蔚青说,对利润的贪婪、故意在华维持高端形象、极少打折的定价销售策略,渠道成本高昂、消费者“只买贵的不选对的”的消费心理,都是造成价差的原因。

  奶粉抢购潮从港澳台蔓延至欧美

  洋奶粉涨价最“硬气”的理由,仍然是在中国市场绝对的话语权。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洋奶粉涨价的底气,主要是由于国内的刚性需求未减,即使已经质疑其涨价理由,但消费者仍然不得不选择承受高价。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多起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犹如惊弓之鸟,在食品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由于缺乏对产品信息的准确认识,消费者普遍将产品安全与“价格高、纯进口”画上等号,导致婴幼儿奶粉市场陷入了“你涨我也涨,相互攀比涨价”的怪圈,不能自拔。

  价差,不仅让消费者“肉痛”,也让代购市场一片混乱。婴幼儿奶粉抢购浪潮,已从港澳台地区蔓延至欧美等国,并呈愈演愈烈趋势,荷兰、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婴儿奶粉一度库存告急。

  据宋亮介绍,曾有荷兰奶粉生产商向他反映,知名品牌牛栏、美素等奶粉需求量猛增,仅2012年四季度,美素婴儿奶粉的需求量就增长了近25%。海外奶粉抢购无疑变相抢食了这些国家给予本国婴幼儿群体的优惠补贴,势必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迫使当地政府部门不得不对奶粉下达“限购令”,有些地方甚至对中国游客采取禁售。

  国内乳企纷纷贴上“洋标签”

  境外“洋奶粉”针对国人的“限购令”频发,一来激起国人通过更多海外渠道扫货,二来也让一些嗅觉敏感的内地商人看到了商机,在境外披上“洋皮”就能以本土奶粉混个“留洋背景”,然后回到国内市场成功“逆袭”。

  如今,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或品牌,请当地工厂代为加工,再给产品取上一个洋名———越来越多的国内乳品企业“暗渡陈仓”、披上洋装,堂而皇之地再把这些“山寨”洋奶粉进口回来销售。

  专家指出,贴上“洋标签”就好卖,反映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偏见和不信任感根深蒂固。然而,盲目相信洋奶粉,不辨正品和山寨,消费者仍免不了上当受骗。“2008年以前,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只有5家左右,现在已飙升到20余家;澳洲以前奶粉的品牌也非常少,现在有7、8个之多。其中很多新增品牌背后都是华人企业,找当地企业贴牌代工,专供中国市场的。”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说。

  他指出,披上了“洋马甲”之后就可以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市场,这些奶粉经营者看中的正是中国巨大的奶粉市惩高额的销售利润。“外资对市场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消费者对进口产品‘一边倒’的青睐,让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借道海外、曲线救市’。”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

  然而,萝卜快了不洗泥,必然造成对品质控制的放松。2012年,多款洋奶粉曾被检出不合格而被销毁,其中很多都出自这样的代工品牌。

  王丁棉说,生产能力有限、原料供应量有限,而需求却大幅增加,对品质的控制难以做到细致入微。海外生产商往往会“优先自有品牌”,对贴牌产品的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太负责任。“甚至以前不太收的原奶,现在也收了。”王丁棉说。

  他指出,事实上,由于品控的放松,从乳清粉、维生素等添加物的进口和管理,到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每个环节都可能蕴藏风险。

  洋奶粉和国产奶粉是信任度的较量

  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最根本的衡量标准不是“真假外衣”,而是好的品质。“黑猫白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宋亮说,对于所有奶粉企业而言,坚守质量就是底线。只要是能够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奶粉企业,都将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如果是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产品,基础营养指标是相似的,不必事事都迷信洋品牌。”王丁棉说,“而且,洋奶粉的新鲜度还不如国产奶粉,进口、商检的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在这个过程中,里面的营养成分可能会流失或氧化,而国产奶粉的上市周期可能只有1个月。”

  专家认为,洋奶粉和国产奶粉之间的“较量”,事实上是一种信任度的较量。国产乳品行业在为前些年的信任透支“买单”。与其迫使“易涨难跌”的洋奶粉“降价”,不如从根本做起,国产乳业应“潜心磨剑”,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上一篇:香港奶粉限购 内地乳企欲分食中高端奶粉市场   下一篇:香港“限奶令”引发代购价疯涨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